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5466775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2、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

3、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3下列对

4、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5根据材

5、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6、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

7、知之至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D“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知止而后有定 B君子喻于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欲正其心者 假舆马者 D就有道而正焉 盘盘焉,囷囷焉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8、( ) A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见义忘利。 B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可称为好学之人。 C大学之道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D选文大学之道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9、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

10、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辟:亲近、偏爱之意。 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富A润屋B德C润身D心广E体胖F故G君子H必诚其意。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指使和睦,谏逐客书中

11、“却宾客以业诸侯中“业”的用法与之相同。 B厌,指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 C形,指显现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中的“形”用法不同。 D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与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在感彩上是不同的。 1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节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格物是核心。 B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注重修身,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

12、了说服力。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1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什么意思?请简述材料二引用此谚语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选段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13、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选段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14、 选段四: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