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5466515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

2、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

3、的巧妙解释。(摘编自钱钟书通感) 材料二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先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

4、的艺术处理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得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得细,体味得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

5、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地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

6、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所以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

7、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对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

8、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9、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者凭常有经验质疑朱自清“月下蝉声”,表明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分) 答:_ _ _ _ 5材料二和材料三

10、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 _ _ _ 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

11、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

12、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

13、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

14、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