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5466510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第一课时 观沧海 重点:把握整体意脉,全面理解诗歌内涵 难点:感受诗人独特的精神风度与人格魅力 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挟天子以令诸侯高人一筹的政治策略 建安元年七月,汉献帝回到了洛阳。九月,曹操亲自到洛阳迎接汉献帝在许

2、建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从此占有了以朝廷名义号令四方的优越地位。董仲舒说:“心止于一中者,谓之中;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中不一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 这种说法经历大汉四百余年的统治,已经深入人心,而曹操正是利用了这一正统意识,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取得了很大优势。 自秦汉以来,大一统已经成为民众诚心拥护的政治形势,在经历严重战乱后,统一更是民心所向。 曹操在剿灭许多地方豪强势力之后统一北方。继而发动赤壁之战希望一统全国。他的旗帜一直是汉献帝,他是在汉献帝的旗号下进行统一的战争。 如此的名正言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只是在道义上有所漏洞。这样高超的策略,使曹操集团积

3、蓄力量最久,基础最为雄厚,所取得的成就也最为显著,后来实现西晋一统也正是因此。 唯才是举 三国,一个壮丽且美丽的时代,人才辈出莫过于三国,而能用人,才能形成鼎足之势。 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 曹操反对把所谓“门第”、“德行、“经术“作为选官主要标准。他所谓“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则突出了曹操在用人问题上的灵活与宽容。他的著名的用人三令是曹操用人之道的集中体现。 203年曹操攻占袁绍统治中心邺城后回到许都,发布论吏士行能令,提出 “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性,有事赏功能。 210年他发布

4、求贤令,明确提出“名扬仄陋,唯才是举。”217年的举贤勿拘品行论更是对“唯才是举的深化具体,要求属下对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用兵之术”的能人,“其各举所知,勿有遗漏。 在“唯才是举”的方针下,他知人善用,更是风格灵活实用,他通过征辟、投效、推荐、纳降、强征五种方式将人才聚集起来。曹操所谓“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是能够争强制胜的重要条件,曹操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也是由于他的不拘小节,眼光独到而远大。 预习检测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

5、),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

6、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字词。 朗读诗歌,划分节奏,注释 东 (dn) 临 (ln) /碣 (ji) 石 (sh),以 (y) 观 (un)/ 沧 (cn) 海 (h

7、i)。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 (shu) 何 (h) /澹 (dn) 澹 (dn),山 (shn) 岛 (do) /竦 (sn) 峙 (zh)。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 (sh) 木 (m) /丛 (cn) 生 (shn),百 (bi) 草 (co) /丰 (fn) 茂 (mo)。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 (qi) 风 (fn) /萧 (xio) 瑟 (s),洪 (hn) 波 (b) /涌 (yn) 起 (q)。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 (r) 月 (yu) /之 (zh) 行 (xn),若 (ru) 出 (ch) /其 (q)

8、中 (zhn);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 (xn) 汉 (hn)/ 灿 (cn) 烂 (ln),若 (ru) 出 (ch)/ 其 (q) 里 (l)。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 (xn) 甚 (shn) /至 (zh) 哉 (zi),歌 () 以 (y) /咏 (yn) 志 (zh)。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字词释义: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掌握了字词,请快速阅读课文,全诗是以哪个字

9、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闻。 细读把握 诗人所见:诗人观沧海,看见了什么?这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水、山岛波澜壮阔;树木、百草欣欣向荣;洪波洪波巨 澜;“水“秋风”“洪波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为静景(动 静结合)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明确:“东临碣石

10、,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诗人所想: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明确:(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

11、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 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 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 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 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诗人所感: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明确: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大海的形 象就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

12、又打垮了乌 恒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 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小结 全诗中间十句写景,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描写实景描写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作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好买气魄的表现,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的预习很重要,如学生在课堂各环节时间安排不合理,会导致授课时间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

13、迁龙标遥有此寄 重点:反复诵读,读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难点:通过探究“扬花“子规”“明月三意象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 诗歌意境。 导入 最近很火的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电影很长,却也刚刚好讲好李白的一生。没看之前,我总认为李白是痴酒仙尘,衣袂飘飘,却未曾料到他也是一生颠沛流离,但也向其潇洒。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白想借着这首诗歌表达什么?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

14、的新高峰。 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节奏划分,诗歌释义 杨 (yn) 花 (hu)落 (lu) 尽 (jn)子 (z) 规 (u)啼 (t), 闻 (wn) 道 (do)龙 (ln) 标 (bio)过 (u)五 (w) 溪 (x)。 我 (w) 寄 (j)愁 (chu) 心 (xn)与 (y)明 (mn) 月 (yu), 随 (su) 君 (jn)直 (zh) 到 (do)夜 (y) 郎 (ln)西 (x)。 释义: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