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5466509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描绘的情景,掌握重音和停连等朗读要领,感受春之美好。 2.理清文章结构,感受春之特点。 3.从修辞、用词、多感官等角度品味春之典雅。 (二)学习要素 1.依据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要领。 2.梳理文脉,把握春之特点。 3.多角度品味语言。 二、文本解读 (一)课文整体解析 春大致写于1933年间,此时朱自清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

2、的散文春。 春抓住春景特点,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全文共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1段写出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引领读者一起进入对春天的企盼之中。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用总分结构描绘春天的景象。第2段总写,第37段从草、花、风、雨、人等几个方面分写。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作者为文章“扮美”的手法主要有以下

3、几点: 1.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 总体描绘春天到来后的天和地:“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把春天描绘得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写春日娇嫩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清新可人,极富神韵,一种生命的活力、新生之美盈然纸上。写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的温柔、和煦仿佛拂面而来,一种母性的柔美光辉也一并吹到每个人身上。 2.比喻使文句焕发出形象之美。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种颜色,三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花之多、色之艳,展现了花儿争春比美,互不相让的热闹繁盛场面。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之稠密、闪亮、纤细,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了一种使人“如在雨中,走

4、在画中”的优美意境。 3.多感官来描写春天的画卷,有声有色,馥郁芬芳。 如通过视觉看到的盎然春草和鲜艳的桃花,晶亮细密的小雨飘洒在人家的屋檐,披蓑戴笠的农民,放风筝的老老小小都是这一幅春天画卷中生动的一笔。 (二)重点语段细读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张开了眼”与“刚睡醒”相呼应,不光有“眼”的形象,还有“张开”的行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非常形象。“朗润”让人想到树木抽芽,山草变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干枯转为润泽的景象。水的状态用“涨”,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浩大的样子。“红”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动感,让人感受到太阳

5、红红的脸,感受到春日融融的暖意,非常生动;“起来”是一个过程,太阳开始变红了,只有阳光在“划破”黑暗的时候,才会慢慢红起来,所以“红起来”,实际上是在写初升的朝阳。而朝阳又和春天一样,是最富有生命和活力的东西。三个“起来了”,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读起来有一种连贯的气势。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劲儿,突出了春草破土而生的旺盛生命力,使小草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同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也使文章更加充满趣味。“嫩嫩的,绿绿的”,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小草初生“新”的特点;同时,运用叠词,舒缓语气,富有音乐美、节奏

6、感。这句还是一个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现在置于其后,显出错落,颇有机趣,也凸显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运用比喻和拟人,描绘了阳光下的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是互补的: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闪烁又如眉目传情,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

7、写活了。 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结尾排比段“赞春”,层层递进,而且比喻精巧。一方面,这三句话通过写三种人各自不同的特点,热情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因为他“新”,突出了春的生机勃勃;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因为她“美”,突出了春的艳丽容颜,呼应第二部分“绘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因为他有“力”,突出了春的健壮身姿。另一方面,这三句的顺序是精心安排的,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同时,“领着我们

8、上前去”又表达出作者对春所象征的美好希望的追求。 课文用这三个句子来结尾,奇崛、瑰丽。作者在完美地绘制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有力地归结全文,让情感戛然而止,却又余音绕梁。 5.怎样理解“一点点黄晕的光”? “一点点黄晕的光”,不仅隐含了雨,而且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在当时那样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农村地区家里根本没有电灯,家家一灯如豆,隔着蒙蒙细雨望去,灯光四周变成黄晕的光芒。 6.春风,最难描绘,作者娴熟地用了触觉、嗅觉、听觉,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各是怎样描绘的? 触觉:“像母亲的手抚

9、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抚。 嗅觉:新翻的泥土带着湿润的气息,清爽的青草味,各种花的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 听觉:由轻风传来了鸟鸣、流水、短笛的和谐悦耳的乐曲。 人们不能不感谢春风带来的温馨、柔润,不能不感谢春风给予的振奋。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等朗读要领,感受春之美好。 2.理清文章结构,感受春之特点。 (二)导入 引导学生背诵描写春季景象的诗句,简要描述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概括诗句所体现的春之特点。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无数文人墨客都写下过赞美春天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进他的散文春。在

10、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探寻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江南春景的。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感知春之语言 1.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写一段文字介绍朱自清。 引导: (1)读完全文,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你会选择哪一个词语? 教师提供如下词语:平实质朴清新明丽沉郁顿挫雄奇飘逸 (2)联系我们之前学过的匆匆,想一想,这种文风和朱自清本人的性格有没有联系? 教师介绍:朱自清,字佩弦。取字于韩非子观行的典故:“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3.照样子练习说话:朱自清的春,语言清新明丽,就像春天的阳光,干净、薄透,使人忍不住想赞美,想欢唱

11、。 朱自清的春,语言清新明丽,就像春天的 活动设计二:感受春之情感 请同学任选一个自然段,自由、大声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连。(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学生展示,师生围绕要求展开评价。 引导: 第1段写“盼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看到东风送来春天的欣喜之情。如何通过朗读,表现上述情感? 重音,指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重读“钻”字,要读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旺盛的生命力。重读“嫩嫩”“绿绿”,形成语言抑扬顿挫的效

12、果和短而快的语流节奏。 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停顿的地方,不限于有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有标点处也不能停顿,而是要一口气读连贯。 例: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一连串六个动作的停顿,要错落有致。 评分表 评分项目 评比内容 满分值 得分 诵读能力 普通话发音准确,语调正确丰富 20分 吐字清晰洪亮,表达流畅 30分 节奏韵律明显(重音、停连等),感染力强 50分 得分 活动设计三:细品春之画意 1.给每一幅图画取一

13、个贴切的名字,答案不唯一,但要求能够传达意境。 如:春草萌动图春花斗艳图春风和畅图春雨迷蒙图活力迎春图 2.在这些画面里,你觉得哪一笔写得最传神,请按照示例给出的方式,说一说。 示例: 我觉得“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闹”字写得最传神。如果用“叫”,只会让我们感觉到蜜蜂的声音;如果用“飞”,只能让我们感觉到蜜蜂的形态,但是用一个“闹”字,那种蜜蜂数量的繁多,那种争着采蜜的繁忙,那种百花竞放的繁盛,那种生机勃勃,那种春意盎然,那种满心的欢喜,就全出来了。这就是所谓“仅着一字,尽得风流”。难怪古人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佳句! 根据课堂生成因势利导的方向: 叠词 小草偷

14、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动词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四)课堂小结 作者采用总分总结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绘春);最后以赞美作结,深化题旨(赞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生活的热爱。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春的诗文名句并积累。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从修辞、用词、多感官等角度品味春之典雅。 (二)导入 作者满怀急切的心情“盼望着,盼望着”,欣喜地盼来了东风,盼来了春天走近的脚步。春如一幅画卷,正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联读春之诗情 朱自清的春,是一幅幅美妙的画,也是一首首动人的诗,正像作者在沐浴着春风的时候,不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