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5466475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3.从比喻、拟人的修辞角度品味语言,领会作者老舍遣词造句的妙处。 1.梳理文脉,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进一步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 3.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品味语言。 二、文本解读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教伦敦大学东方学院。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深厚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文章

2、围绕“温晴”这一特点,生动描绘了济南的天气、山、水,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济南的冬天结构上是总分关系。先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分述济南的山和济南的水。在济南的山这一部分,写了阳光下的山,薄雪覆盖的山和城外的远山。 全文可划分为: 第一部分(第1段):总领全文,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以亲身感受,通过对比,写济南冬天没有风声、没有重雾、没有毒日,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无不涂上“温晴”色彩。 第一层(第2段):写济南的老城。 第二层(第3-5段):写济南的山景。 第三层(第6段

3、):写济南的水色。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总结。 借助“温晴”这个词语,可帮助学生把全文内容梳理清楚。小山包裹下的济南,“暖和安适地睡着”,带给人“温暖”的感受;小雪覆盖下的小山、矮松如同“日本看护妇“,小山”秀气“又”温柔“;城外的小山,卧着村庄,卧着雪,又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而从水面到天空,“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只有“晴朗”的济南才会有这样的水与天。“温晴”一词,说明了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为体现温晴,又把不同情感注入到济南的山与水。写城外小山时,突出“暖和安适“,而这份安适与包裹在山中的济南人内心的安心对应。写落了小雪的山,每一个比喻都围绕“秀气”展开。将宽敞的济南城郊浓

4、缩成一幅“小水墨画”,又以一个“卧”字突显其安闲的姿态,这也与小山包裹中济南城的样子相对应。于是无论是在城内城外,都少不了那份安适。 最后,将清亮的水与明朗的天空融在了一起,包裹住了整个济南城。前面的一切都在这块“空灵的蓝水晶”中。从“济南的冬天”到“冬天的济南”,作者将重心落在了这座老城上,不露痕迹地表达了自己对它的情有独钟。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每段描写中心的基础上,赏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 一系列的比喻、拟人,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为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资源。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沒有风

5、声的。 这一开篇的语句读起来好像有点陌生,仔细品味,很灵巧,有趣味。作者有意模仿人们日常随意说话时的口语,在“冬天”前插入短语“像我”,以突出“我”的感受,也让人觉得亲切。 2.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在“可是”前省略了一些话:在中国的北方,冬天理应是日光惨淡、寒风呼啸的,冷得叫人害怕。两相比较之下,更凸显出济南冬天的温晴。 3.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这一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地描摹了景物的姿态

6、:一个“睡”字深化了老城的这种悠闲,把老城的闲适姿态摹写得自然贴切。此句中,还使用了反问。反问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运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力。这句用商量的口吻,让人倍感亲切,好像是与人面对面交谈,又像是在征求意见,但答案是不言而明的,饱含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用反问句而非一般的陈述句,增强了语气,使感情得以完整抒发。 4.“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正因为度冬如春,所以才会产生幻想,正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不

7、能一时实现“,人们的心情也”并不着急“。作者连用两个设问句,引人注目,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重点是答案,进一步加强语势。句中的“绿”字,形容词转为动词用,使人不仅感受到山草“绿”这样一种状态,更能体会到“绿”的动态过程。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一样,使文章的语言和所表达的内容都显得生动形象。这一部分写济南人的感受,也是作者自身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5.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尖白了,为什么会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注意“一道”这词,与前文“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的描写联系起来理解,紧连的、绵画的山脉积了雪,远远看去自然就成了镶在蓝天上的一道银边,

8、这一描写句激发读者的想象。 6.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此句用了错综句式,本来可以写成同一格式:“下大雪济南是受不住的”,和前面构成统一格式,但作者加以变化,避免了呆板,使情感得以自然流露。既有与老天商量的口气,怕秀气的小山被大雪压垮。又有一种赞许的口气,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山水的热爱之情。 7.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

9、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想象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教师亲切问话:有同学到过济南吗?(如果学生中有去过济南的,可以谈谈感受) 然后在柔和、舒缓的音乐背景下,播放一段体现济南的人文、自然景观的视频,辅以简洁的文字介绍济南的地理位置。 济南很美,济南的冬天更美,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还要美。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去领略一番。 活动设计一:

10、整体把握,明了思路 1.画出课文结构图。 2.师生评判。 示例: 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活动设计二:勾勒美景,描摹图画 1.试着给每一幅图景起一个雅致的名。 三幅图画分别命名为:小山摇篮图、雪雾秀峦图、空灵水晶图(答案不唯一)。 2.流畅地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 市旅游局准备聘一位导游,面试题目是:参照济南的冬天,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就济南美丽的冬天进行解说,要求流畅、准确。如果你去应聘,你会着重解说哪一幅画? 操作步骤: (1)学生自由选定解说内容,读读相关段落。 (2)小组内热身。 (3)全班交流。 示例: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济南自古有“泉城”之美称,具有2000多年

11、的历史,是世界闻名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山灵水秀,人才辈出,历代文人墨客多聚于此。济南的冬景可美了!但更美的是冬天的水色,这里的水不但不结冰,反而能映衬出水里的水藻,水边还有许多柳树,柳枝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白云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一眼望去,一片蓝绿相接的景色,是多么迷人。今天讲解就到这里,讲解不妥之处,请多多包涵并留下你们的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活动设计三:体察情感,美读再现 1.蓄势。 技法讨论:你认为朗读这篇文章应该注意些什么? (面带微笑、语调柔和、满怀向往、无比热爱) 2.动情地读起来。 学生活动:走进朗诵大厅

12、,感受最美济南。 (1)请你带着热爱、赞美的情感,自由选读全文。 由学生推荐最美语段诵读。 教师从停顿、重音、音调等方面进行指导。 (2)讨论交流听后的感受。 (3)评选“最美朗诵者”。由“最美朗诵者”示范朗读。 (4)全班齐读课文,读出语言美和情感美,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济南的冬天极尽笔墨,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我们通过朗读,体验到老舍笔下暖和舒适的“济南的冬天”。 1.勾画课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它的妙处。 2.阅读落雪一文,想想课文中“雪”的可爱能在落雪中看到吗?为什么? 落雪(节选)

13、刘兰鹏 在宁静的冬日,人们等待的那一场雪已飘落在苍茫的原野。那是最纯的水给予冬日的圣洁,那是和雪一样洁白心灵的期盼。没有雪的冬天不能称其为冬天。 雪是冬的意象。雪是这个季节特有的风景。雪是这个星球最纯粹的语言。雪是冬的灵魂。雪如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雪以博大的胸襟,包裹着裸露的大地。 雪原静若处子。雪原的背后是一座圣洁的雪峰,固守着那份珍贵的贞洁,站在天边审视着我所居住的城市。 “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何等壮美的意境。雪落在村庄,像给淡泊的乡村生活注入了新鲜的盐粒。那温暖的颜色,如一朵朵微笑的棉花。 雪落在城市,成了一道风景。人群如雁阵般欣喜。那些修饰的眼睛和浮躁的市声,那些涂抹的红唇和化妆的

14、倩影,该怎样读懂雪的博大和朴素,该怎样领悟雪纯净的语言,该怎样颂扬雪无私的品格? 雪落在记忆深处,落在童真的岁月。唯有圣洁的童心才配与雪游戏。 我们幻想把真正的雪留下来,阳光让雪融进了我们的记忆和美好的人生。 雪落在宁静之夜,落在我们精神的家园。最深最冷的不是夜,是孤独。 雪夜该有多少诗人升腾着灵感的火焰,澎湃着艺术的激情,吟唱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该有多少跃跃欲试的画家无力画出雪洁白的精神;该有多少爱雪的人,想象落雪的情景,喜悦如雪,潮湿的心灵,长出新绿的叶片。 沧桑岁月,天荒地老。雪显得无与伦比的崇高。崇高的是雪一生的干净,崇高的是雪洁白的精神。 _ 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中的“雪”最大的特点是纯净,之所以和济南的冬天中的可爱的雪不同,实际上是因为作者的情感态度不同,这就正好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情景交融的实质-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仍然是那个景物,但是不同的情感决定了它在不同人眼中的不同特点。 第二课时 从比喻、拟人的修辞角度品味语言,领会作者老舍遣词造句的妙处。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反复朗读,初步感受到了本文文字的美妙,同时我们还从整体上对这篇课文的结构进行了把握。这节课,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