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5466425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第二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第二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第二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第二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第二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第二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第二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第二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建构以“意象”为核心的诗歌读写策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四首现代诗。其中,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为精读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与致云雀为自读课文。从四首诗的内在联系来看,在价值上符合“青春”这一单元话题,但在内容上却展现出时间跨度大、文学史意义大、中外联系等特点,应当说课堂组织难度较大。经过取舍,本设计以“意象”为切入点,利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讲解意象解读方法,同时设置与天狗的对读丰富学生对郭沫若诗歌及其情感的认识;利用红烛讲解意象和象征手法的关系,体会其中隐喻的特点;将峨日朵雪峰之侧

2、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文本;将致云雀作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文本,实际体验运用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最后,设计“青春之歌”诗歌创作活动,将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加以落实。整套设计试图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读写转化、对比阅读法、朗读体验法等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方法。 一、教学目标 (一)目标展示 1. 通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讲解,带领学生建构利用“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通过红烛一诗的讲解,深化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认识和对诗歌行文逻辑的理解; 3. 通过学生自主讲解峨日朵雪峰之侧和小组合作讲解致云雀,锻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实现意象解读法的应用和转化

3、。并通过相互评价,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 4. 通过“青春之歌”诗歌的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建构读写转化的经验。 (二)目标说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指出:“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对于诗歌阅读教学来说,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都是重要的方面,但教师却不能在课堂上简单地逐一分析,否则这节课会成为一堂支离破碎的语文课。而教材的“单元导语”部分指出:“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这就是重要的提示:诗歌阅读可以从“意

4、象”切入,贯通内容、形式、情感。教师要做的,就是设计一套“意象”解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诗歌阅读的经验。与此同时,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也是重要的问题。教材的“学习提示”部分指出:“要多借助朗读,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把握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就是说,可以借助朗读法来帮助学生参与和建构课堂。以上,就是本设计目标的重要来源。 二、教学过程 因群文阅读需要的时间较长,而四首诗歌本身的跨度又很大,考虑到时间因素,本设计采取“课段”的方式进行。共包含四个课段,课段内分为不同的课时,课段之间基本为逐级递进的关系,同时分别对应四个教学目标。 课段一:诗歌意象初探:立在地球边

5、上放号讲解 (一)文本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月至10月创作的一首现代新诗。当时他身处日本,对于祖国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白话新诗,一方面是充满热情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另一方面,他又发现国内的新诗“真真正正是白话,是分行写出的白话,其中有我们喊了出来,我们做得出去那样的辞句,我看了也委实吃了一惊。那样就是白话诗吗?我在心里怀疑着,但这怀疑却唤起了我的胆量。我便把我的旧作抄了两首寄去。一首就是鹭筠一首是抱和儿在博多湾海浴。”也就是说,一方

6、面郭对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新诗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又对那些纯口语的诗作感到震惊,也正因自己身处日本留学,与国内的新诗创作“脱轨”,才有了女神这样的原创性和个人气质十分鲜明的作品。 从形象的选取来看,郭在诗中主要描写的是眼前景:白云、天空、太平洋、洪涛,当然,还掺杂了联想的产物和新奇的形象,例如北冰洋和地球。再从形象的分布来看,全诗共七行,每一行都有一种主要形象。例如首行是“白云”,第二行是“晴景”,第三行是“太平洋”,第四行是“洪涛”,后面三行可以看作是“力(洪涛之力)”。其他的形象,只是为这些主要形象做修饰的。除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修饰关系,主要形象还受到了其他形容词的修饰,例如“无数的”“壮丽

7、的”“无限的”“全身的”“滚滚的”等等,这些修饰词的运用,丰富了这些形象的内涵,带来了一种“宏大壮阔”的感觉,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感情。总之,这些被修饰的主要形象,就是解读课文要抓住的意象。 意象和意象之间,必须按一定的行文逻辑行进排列组合,才能构成意境。这首诗体量较小,行文逻辑反而不易把握。本诗其实是利用“我”的视角,把“立在地球边上”看到的东西,记录了下来。可以说,视角是串联全诗的线索,也就是行文的逻辑所在。但是,“立在地球边上”的“我”绝不单单是简单的观察者、记录者的角色,更是利用“放号”在抒情。抒的是何情?要对“独立”这个行为进行解读:前一篇课文沁园春长沙也有一个“立”字,是“独立寒秋,

8、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展现的是革命青年的青春激情和作为;往前追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现的是遗世独立之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展现的是迎风傲雪之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展现的是儒家入世之策略。本诗中的“立”,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展现的是五四青年顶立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回到诗歌意境来看,书写的是(北冰洋和)太平洋的洪涛之力在不断地毁坏和创造的场景,诗人便讴歌了这种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雄之力。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那些被修饰的主要形象,构成了意象,意象与意象之间通过一定的行文逻辑形成了意境,而意象和意境都与思想情感相统一。不过,这都是从诗歌的内容来看的,其实,本诗

9、的形式特点也与思想情感相一致。 首先,长短句相宜。本诗前四行是长句,后三行是短句,长句蕴含着多个修饰词,例如“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而短句则十分简洁,“力哟!力哟!”在朗读长句时,要凝神屏息,积蓄力量;在朗读短句时,则要急促有力,把积蓄的情感爆发出去。 其次,语气词的选用。本诗不强求押韵,但七句中有五句都以“哟”做结尾,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体现的是口语化的特征。另外,全诗还有四句以“啊啊”为开始,句首两个“啊”连用,朗读时应当吸气,积蓄情感。 最后,标点符号的选用。还是先说“啊啊!”如果是“啊,啊!”则可以重读,呼气。但只以“!”作结,还是应当读得快,读得急。其次,本诗还

10、有五句以“!”作结,也应当重读,体现情感的爆发。 另外,还要说明一个问题。最后一句是“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很明显,“画”和“乐”为四声,读出来力量感更强,按理应放在后面,但怎么把“律吕”放在了最后呢?而且“律吕”不和“音乐”“诗歌”的意义重复了吗?其实,对于后一个问题,1920年本诗最初发表在学灯上时,“律吕”为“Rhythm”,汉语翻译为“艺术作品的匀称与和谐”,这就不与前面的用词在意义上冲突了。至于音韵上的不和,不妨放眼于女神的文学史意义,这些新诗要“破坏”的,是旧体诗歌写作条条框框的束缚,是传统诗歌写作的僵化思维。很明显,传统格律诗的音韵,就是新诗要破坏的

11、内容之一。温儒敏先生曾说,现在学生不喜欢郭沫若的新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了解其文学史意义。 无论如何,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符合了情感表达的需要,与五四时期的青年热情相符合,讴歌了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雄之力。 (二)教学活动 时间:2课时。 1. 第一课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单篇讲解 (1)教师提出核心问题:什么是意象?请学生作答。 结合教材可知,“思想情感与具体形象相融合,就形成意象。”提醒学生使用教材应注意单元导语、课后提示、单元任务几个部分。 (2)任务一:默读:找出本诗中的形象,思考:同一句中的形象之间有没有主次关系。(热身活动) 分析:“空中”是修饰“白云”的,

12、“北冰洋”是修饰“晴景”的:次要形象围绕主要形象来写。 预设:有学生可能会认为第二句的“北冰洋”是主要形象,要引导学生给出理由:下一句的“太平洋”是主要形象,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学生完整表达出观点后,教师提供“材料二”(阅读材料见另一文件,下同)。明确“情景”和“晴景”的不同,同时指出“北冰洋的晴景”是定中结构,主要形象应该是“晴景”。 (3)任务二:教师隐去所有的修饰词,例如“无数的”“壮丽的”“无限的”等,只保留形象,请学生朗读并谈谈感受。 明确:修饰词带来的感觉是“宏大壮阔”的,不可或缺,同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教材中提到的“具体形象”,是“修饰词”+“主要形象”的结果。 (4)任务三:朗

13、读,体会单个意象中蕴含的情感的同时,感受本诗形成的整体画面,用一句话概括这个画面。 明确:这句话是:太平洋的洪涛之力在毁坏和创造的画面。 追问1:你从这个画面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对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雄之力的讴歌。 追问2:单个意象如何转化成了一个整体的画面? 提示:从叙事视角上找原因,请同学阅读“材料一”的第一段。本诗正是利用了“我”作为观察和叙事的主体,串联起来眼前的一切。“我”看到的是滚滚的洪涛,感受到了汹涌澎湃的力量,联想起国内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以想要毁坏旧的一切,创造新的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和律吕。 明确:零散的意象要通过一定的行文逻辑,才能转化为意

14、境。 (5)小结:利用“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通过教材我们知道,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形象的融合,但什么是具体形象呢?首先它得是一个形象,这对我们来说没有难度,再说它具体,是因为它受到次要形象和其他修饰词的修饰。在这些具体形象中,是蕴含着情感的,但这只是零碎的感觉。当这些具体形象通过一定的行文逻辑形成了意境时,我们才具体地知道诗歌中的整体画面和思想情感是什么。与此同时,我们想要深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还要结合一定的背景知识,不然,我们就只知道郭沫若在摧毁和创造,却不知道他要摧毁的是旧的文化和制度,要创造的是新的文化和制度。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对诗歌的自主阅读,通过不停地“读”,我们才实现了对意

15、象和意境的把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6)朗读: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教师相机指导,读对则鼓励,读错则纠正:读前面三个长句时,语气应舒缓,是为了积蓄力量(板书:长短句);读“涌”时,应拉长声音为下文情感的爆发做铺垫(板书:末字的音调);读“啊啊!”时,应提示学生应当吸气、快读,积蓄力量,而如果是“啊,啊!”则应重读、舒缓(板书:标点符号);读“哟!”时,应当指出要重读,把情绪爆发出来(板书:语气词)。可以多找几位同学来读,也可以同桌相互读。 (7)总结: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不单在内容上通过意象和有机组合形成了意象,契合了情感表达的需要,也在形式上关注了种种问题,有利于思想情感的表达。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不只应当加深对本诗的理解,更应该去体会和感悟读诗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 (8)作业:教材第29页,单元学习任务第二条第1小题,请学生就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写一则札记;课下观影:建党伟业或我的1919,体会五四时代风貌和特征。 附:板书设计 2. 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