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5465863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八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八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八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八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单元目标设计依据;二设定单元学习目标;三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指向;四依据学习任务指向设定本单元的教学课时;五简单说明每个课时的具体学习任务;六本单元的整体评价。 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设定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课程标准对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每单元的单元导语;每单元结尾所提供的单元研习任务;结合学生学情。 1. 课程标准任务群的说明: 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中不同文体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了解

2、作者、深入情境、品味语言、体悟思辨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思辨性的文学写作,借以提高审智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课程标准任务群说明阐明了以下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富有思辨色彩的优秀的文言作品,注意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2)研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思维逻辑,提高自己思维的严密性和辩证性。 (3)在深入阅读文本、了解情境和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思辨语言之妙,体悟理性文字背后的责任和担当。 2.解读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共三段,分别指出了本单元的研讨主题、选文情况

3、以及核心学习任务。 第一段:引出人文主题 第二段:介绍选文情况 第三段:明确核心任务 3.了解单元研习任务: 本单元研习任务分成了三个部分: 任务一:结合单元主题,认识多样文化。 任务二:揣摩作者观点,探究思辨之法。 任务三:感悟思辨之美,体悟精神内核。 单元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句式及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作者的说理艺术,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议论文的针对性 。 3.学习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进行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 4.学习作者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养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 。 单元学习任

4、务指向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指向。 任务一:指向时代背景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对四篇古文的文体和时代背景进行了初步了解,有利于分析文本中的理性色彩。 任务二:指向思辨之法 通过分析四篇古文的论述思路和论证方法,概括作者不同的理性表达。 任务三:指向精神内核 通过赏析四篇古文的理性色彩,概括四篇文章的说理艺术,不仅体现了“理性思辨”的精神内核,而且对现实有很强的针对性。 单元课时安排 根据本单元的任务设计和任务群的教学课时要求,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 自主学习:1课时 第1课段:2课时 第2课段:1课时 第3课段:1课时 单元学习任务课时分解 第1课时:通读四篇文本

5、感知理性思维 1.指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手段获取资料帮助学习。 2.通过初步了解作品,整体感知文本中的理性色彩。 第2课时:回到语言维度 品读理性力量 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主题,分析并探讨本单元四篇古文理性表达的异同。 第3课时:爱国之赤诚 理性之抒发 1.认识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理清每篇文章的核心问题 2.比较四篇文章的论述思路和论证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概括四篇的说理艺术。 第4课时:探究非理性表现 缝制理性的铠甲 第5课时:让理性之光照进现实 立足于第八单元的核心任务“倾听理性的声音”,带领学生延展探究在阅读、写作当中的“非理性表现”,深耕教材,寻求策略

6、,缝制“理性的铠甲”。 单元整体评价 在大单元教学活动完成后,我们所有成员都进行了反思,并结合学生学情及时记录,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认真思考总结;同时设计了一个教学反馈评价量表,不仅给我们反馈了学生们对本单元学习的收获,而且反映了单元设计的优点和不足,这些都是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宝贵经验,我们不断改进和修订。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指导“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手段获取资料帮助学习。通过初步了解作品,整体感知文本中的理性色彩。 【学习活动】 为鼓励青年们理性思考,培养责任和担当意识,学习强国推出了“传承经典著作,弘扬理性之光”学习专栏,现面向读者征集专栏文章,请你在本单元四篇文章中找出你

7、心目中的“理性之光”,做好经典篇目推荐人。 任务1: 为方便主办方快速了解你所推荐的作品,请填写以下基本信息表。 任务2: 请按照所选作品的不同划分小组,在完成信息表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挖掘文章中的理性风采,并推选代表展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主题,分析并探讨本单元四篇古文理性表达的异同。 【学习活动】 任务一:赏读四篇古文的语言,从中体会“创设理性之境”的异同; 任务二:分析四篇古文寓理于情的写法,从中体悟“逻辑思辨之理”的异同; 任务三: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会”“劝谏术”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风度、有礼貌、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性思辨。 【

8、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为历史名篇,虽经千年沉淀洗练,但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思想光辉。谏太宗十思疏以进言为务,强调“居安思危”“守成之难”,句句坦诚,字字入心;答司马谏议书面对指责,逐一反驳,坚持变法,矢志不渝;阿房宫赋铺叙渲染,托物抒情,以前车之鉴,来警戒后人;六国论总结六国破灭的缘由,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它们观点鲜明,言必有据;思路缜密,析理透彻;感情真挚,气势充沛。特别是四位作者在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考与理性表达,让人感受到思维的精妙与逻辑的力量。 二、学习活动 任务一:赏读连珠妙语,创设理性之境 1.语极婉曲之功,文尽深隽之理。 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 (1)阐理之深

9、:“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得义。”此句写出魏征虽以人所共知的日常经验作为类比的前提,但他的喻义深度却在于“理”,不着痕迹地延伸到树木和河流的“长”和“远”,与享国之“安”的关系。 (2)用语之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此句既是意脉的曲折,也是心态的谨慎,以自贬增加安全系数,这个反问句把教训皇帝转化为歌颂皇帝,可谓用意之切。 (3)巧语妙思:从“十思”到“四者”,骈偶排比,纵贯而下,字句工整,气势磅礴。间以散句,长短错落,读来酣畅淋漓,不容辩驳。 2.句句得体有力,呈现逻辑力量 以答司马谏议书为例: (1)言之有礼:如使用谦辞“某”

10、“区区”“窃以为”和敬辞“君实”“蒙”“上报”等,作为一封给政敌的回信,王安石的谦敬措辞不仅用得委婉、得体,而且体现出对司马光的朋友之义、敬重之心,占据了“礼”的上峰。 (2)言之有理:“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四个“不为”句形成了排比句和表否定判断句连用,既明确了己方观点,驳斥了对方观点,又增强了气势,又占据了“理”的上峰。 3.准确引史,直指现实 (1)引述史料的基本准确,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无论是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

11、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生活的奢华,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 (2)阿房宫赋六国论都选择了一种“超逻辑”的说理劝谏方式。中国传统散文的理性有别于西方哲学那种思辨逻辑,是一种经世致用的理性。既有逻辑性,更重针对性。因为论说往往有感而发,饱含感情,加之句式整散结合,使得文势流畅,气韵生动。 任务二:品读情真意切之文,体悟理性精神内核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魏征是一个良臣,他为君思之长远,说道“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他为国思之长远,说道“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他为民思之长远,说道”必竭诚以待人,不可纵情以傲物“。如此一封奏疏,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饱含了他对有知

12、遇之恩的皇帝的报效之情,还深藏了他对江山社稷的热爱、对黎民百姓的珍重。我们从他情真意切的文字背后读出了一份为国为民的担当。 2.智者之辩,和而不同 王安石是一个政治家,亦是一个改革家。他心怀天下,为国为民;他担当使命,变法图强。和司马光的三次书信往来,不仅是一段有名的“君子之争,智者之辩”的历史,而且成就了“君子之交,和而不同”的美谈。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的逐一辩驳,让我们感悟到了信中蕴含的理性之思和思辨之美,同时也体会到了二人同为家国天下勇于担当,敢于发声的精神。 3.情理交织的文字背后饱含家国深情 阿房宫赋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

13、句开篇,辉煌无比的大秦帝国诞生了。“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将阿房宫图景一一展开,“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迆”随之也将王朝辉煌下的腐朽呈现出来。正所谓:“辉煌透顶,也就糜烂至底。”最终落得个“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杜牧不是站在六国的立场上为秦朝灭亡叫好,而是站在晚唐的现实,在当朝统治者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之时,在国家前途命运收到威胁之时,他们没有退缩,勇于挺身而出,为国家人民发出理性的号召,引人警醒,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忧患而不是快意。 任务三:拓展迁移,比较异同 劝谏是一门艺术,古人的说辞更是奥妙无穷,罗中口才社准备给历史名人颁发“最佳劝谏奖”, 请你从魏征、王安石、杜牧

14、、苏洵四位候选人中任选一位,结合课文所学知识,为其写一篇竞选宣言。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理清每篇文章的核心问题 2.比较四篇文章的论述思路和论证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概括四篇的说理艺术。 【学习活动】 1.整体感知,把握四篇文章阐述的核心问题。 2.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层次间的逻辑关联,绘制思路图或结构图或思维导图。 3.在小组内讨论、展示,并结合课文诠释这样绘制的理由。 一、导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敬仰不已。 本单元课文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这些课文均为议论性文章,都关注现实,善于思辨,体现出思维的缜密和表达技巧的高超。 二、学习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