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讲 空间向量的应用--距离问题(知识解读+真题演练+课后巩固)(解析版)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365432143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8讲 空间向量的应用--距离问题(知识解读+真题演练+课后巩固)(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08讲 空间向量的应用--距离问题(知识解读+真题演练+课后巩固)(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08讲 空间向量的应用--距离问题(知识解读+真题演练+课后巩固)(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8讲 空间向量的应用--距离问题(知识解读+真题演练+课后巩固)(解析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08讲 空间向量的应用-距离问题1. 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点到直线、点到平面、相互平行的直线、相互平行的直线与平面、相互平行的平面的距离问题和简单夹角问题;2. 能描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程序,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利用空间向量法求距离问题(1)点A、B间的距离AB=AB=x1x22+y1y22.(2)点Q到直线l 距离若Q为直线l外的一点, P在直线上,a为直线l的方向向量, b=PQ,则点Q到直线l距离为d=1a ab2ab2.PS 公式推导 如图,d=bsin=b1cos2=b1abab2=1a ab2ab2 .(3)点Q到平面的距离若点Q为平面外一点,点M为平面内任一点,平面

2、的法向量为n,则Q到平面的距离就等于MQ在法向量 n方向上的投影的绝对值,即d =n MQn .PS 公式推导如图,d=MQsin=MQcos n , MQ=MQn MQnMQ =n MQn .(4)直线 a平面之间的距离当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各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由此可知,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直线上任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即转化为点面距离. (5) 利用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将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转化为求点面距离.【题型 1点到点的距离 】【典题】(1)已知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有一点A(1 , 1 , 2),点B是xOy平面内的直线x+y=1上的动点,则A , B两

3、点的最短距离是 . 【答案】 342 【解析】点B是xoy平面内的直线x+y=1上的动点,可设点B(m,1m,0)由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得|AB|=(1m)2+1(1m)2+(20)2=2m22m+9令t=2m22m+9=2m122+172当m=12时,t的最小值为172当m=12时,|AB|的最小值为172=342,即A、B两点的最短距离是342.(2)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动点M在线段CC1上,动点P在平面A1B1C1D1上,且AP平面MBD1(1)当点M与点C重合时,线段AP的长度为 ;(2)线段AP长度的最小值为 【解析】(1)以D为原点,DA为x轴,DC为y轴

4、,DD1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P(a , b , 1),当点M与C重合时,M(0 , 1 , 0),B(1 , 1 , 0),D1(0 , 0 , 1),A(1 , 0 , 0)AP=(a1 , b , 1),BD1=(1 , 1 , 1),MD1=(0 , 1 , 1),AP平面MBD1APBD1=1ab+1=0APMD1=b+1=0,解得a=1,b=1,AP=(0 , 1 , 1),线段AP的长度为|AP|=0+1+1=2(2)设CM=t0 , 1,则M(0 , 1 , t),B(1 , 1 , 0),D1(0 , 0 , 1),AP=(a1 , b , 1),BD1=(1 , 1

5、 , 1),MD1=(0 , 1 , 1t),AP平面MBD1APBD1=1ab+1=0APMD1=b+1t=0,解得a=1+t,b=1t,AP=(t , 1t , 1),|AP|=t2+(1t)2+1=2(t12)2+32,当t=12,即M是CC1中点时,线段AP长度取最小值为62【点拨】 线段AP的长度为|AP|,利用空间向量法使得几何问题“代数化”,较几何法更容易处理这动点问题; 本题的变化源头是“M的位置”,在第二问求AP长度的最小值,在引入参数中设CM=t,较为合理.巩固练习 已知M为z轴上一点,且点M到点A(1 , 0 , 1)与点(1 , 3 , 2)的距离相等,则点M的坐标为

6、. 【答案】(0 , 0 , 6) 【解析】M为z轴上一点,设M(0,0,t),点M到点A(1,0,1)与点(1,3,2)的距离相等,(0+1)2+(00)2+(t1)2=(01)2+(0+3)2+(t2)2,解得t=6,点M的坐标为M(0,0,6)【题型 2 点到线的距离】【典题】 P为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PA平面ABCD,若已知AB=3,AD=4,PA=1,则点P到BD的距离为 【解析】方法一 矩形ABCD中,AB=3,AD=4,BD=9+16=5,过A作AEBD,交BD于E,连结PE, PA平面ABCD,PABD,又 AEBD BD平面PAE, PEBD,即PE是点P到BD的距离

7、,12ABAD=12BDAE,AE=ABADBD=125,PE=PA2+E2=1+14425=135,点P到BD的距离为135方法二 依题意可知,PA、AB、AD三线两两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P(0 , 0 , 1),B(3 , 0 , 0),D(0 , 4 , 0),BP=3 , 0 , 1,BD=(3 , 4 , 0) , 点P到BD的距离为d=1BD BDBP2BDBP2=1525081=135.【点拨】 方法一是几何法,找到点P到BD的距离PE;方法二是向量法,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d=1BD BDBP2BDBP2 (*); 向量法中的公式(*)有些复杂,不建议直接使用,还不如使用

8、其推导方法求点P到直线BD的距离(1) 求出直线BD的方向向量BD=(3 , 4 , 0);(2) 在直线BD上找一点B,求出其与点P的向量BP=3 , 0 , 1;(3) 求两向量夹角余弦值,cos=BPBD|BP|BD|=9510;(4) 求点P到BD的距离,d=BP1cos2=10181250=135.巩固练习1. 已知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1 , 0 , 1),点A(1 , 2 , 1)在l上,则点P(2 , 1 , 2)到l的距离为 . 【答案】 17 【解析】根据题意,得PA=(1,3,3),a=(1,0,1),cosa,PA=1+03219=219,sina,PA=1719;又

9、|PA|=19,点P(2,1,2)到直线l的距离为|PA|sina,PA=191719=172. 已知直线l过定点A(2 , 3 , 1),且n=(0,1,1)为其一个方向向量,则点P(4,3,2)到直线l的距离为 . 【答案】 322 【解析】PA=(2,0,1),故|PA|=5,cosPA,n=PAn|PA|n|=152=1010,设直线PA与直线l所成的角为,则cos=|cosPA,n|=1010,故sin=31010,点P(4,3,2)到直线l的距离为|PA|sin=531010=322【题型3 】点到面的距离【典题】 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菱形,ABC=60,PA平

10、面ABCD,AB=2,PA=233,E为BC中点,F在棱PD上,AFPD,点B到平面AEF的距离为 【解析】底面ABCD为菱形,ABC=60,E为BC中点,AEAD,又PA平面ABCD,PAAD,PAAE,以A为原点,AE为x轴,AD为y轴,AP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0 , 0 , 0),B(3 , 1 , 0),E(3 , 0 , 0),P(0 , 0 , 233),D(0 , 2 , 0),AB=(3 , 1 , 0),AE=(3 , 0 , 0), 在RtPAD中,易得D=30,AF=AD2=1,过点F作FHAD交AD于H, 易得1=30,AH=12 , FH=32, F0 ,

11、 12 , 32, AF=0 , 12 , 32,设平面AEF的法向量n=(x , y , z),则nAE=3x=0nAF=12y+32z=0,取y=3,得n=(0 , 3 , 1),点B到平面AEF的距离为:d=|nAB|n|=32【点拨】 求点F的坐标,解题中几何法较易求得,这需要审题中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代数法求得,如下:设F(0 , b , c),PF=PD,则(0 , b , c233)=(0 , 2 , 233),解得b=2,c=233233,AF=(0 , 2 , 233233),PD=(0 , 2 , 233),AFPD,AFPD=443+43=0,解得=14,F0 ,

12、 12 , 32; 求点B到平面AEF的距离的解题步骤(1) 求平面AEF的法向量n=(0 , 3 , 1);(2) 在平面AEF内选一点A,求其与点B的向量AB=(3 , 1 , 0);(3) 利用公式d=|nAB|n|(向量n在法向量n上的投影绝对值)求所求距离,d=|nAB|n|=32.【典题】 已知E,F分别是正方形ABCD边AD,AB的中点,EF交AC于P,GC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1)求证:EF平面GPC(2)若AB=4,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解析】(1)连接BD交AC于O,E , F是正方形ABCD边AD,AB的中点,ACBD,EFACGC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

13、EF平面ABCD EFGCACGC=C, EF平面GPC(2) 方法一 向量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则G(0 , 0 , 2),E(4 , 2 , 0),F(2 , 4 , 0),B(4 , 0 , 0)GE=(4 , 2 , 2),EF=(2 , 2 , 0)设面GEF的法向量n=(x , y , z),则GEn=0且EFn=0,即4x+2y2z=0且2x+2y=0取x=1时,可得n=(1 , 1 , 3)又向量BE=(0 , 2 , 0)则B到面GEF的距离d=|nBE|n|=21111.方法二 等积法由题意可知PC=34AC=32 , PG=PC2+GC2=22, SEFG=12P

14、GEF=211,易得SEFB=12AFEB=2VBEFG=VGEFB13SEFG=13GCSEFB=GCSEFBSEFG=22211=21111.方法三 间接法由题意可知PC=34AC=32 , PG=PC2+GC2=22,PC=3OP, C到面GEF的距离是O到面GEF距离的3倍,在GPC中,点C到边PG的高为CM,又EF平面GPC,CM平面EFG , CM为C到面GEF距离,在GPC中,可得PGCM=GCPCCM=23222=611,又BDEF,可得BD平面GEF,可得B到面GEF的距离等于O到面GEF的距离13CM=211=21111【点拨】求点A到平面的距离方法有很多种, 直接法:若能确定点A到平面的垂线段当然最好了! 向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