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65430707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展信息科技教育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学科特点,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多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科技手段的能力,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二、教材分

2、析本册是浙教版信息科技系列教材的第一册。本册从内容上来分可分为四单元。第一单元共有3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社会中有丰富的在线应用、智能设备及信息处理工具等,让学生感知信息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感知学习与生活的变迁,让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活动中得到提升。本单元让学生通过浏览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体验在线零售、远程医疗在生活中应用,进一步认识信息社会中人们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感知信息社会中有丰富的在线应用和各种各样的信息处理工具,为后续体验信息社会中学习与生活的方式打下基础。第二单元响应课标“针对生活中的具体需求,采用合适方式开展在线搜索,获取有用信息和资源,知道信息的常见来源及存在的重要性”的内容

3、要求,涵盖了“进入在线平台”“下载平台资源”“查看资源与文件”“分类整理资源”“共享资源途径”5课内容。整个单元紧扣“资源”这一主题,按“下载查看整理共享”资源使用的一般规律组织内容,这些内容不但是本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支撑学生后续开展学习的基础。第三单元响应课标中“对比实际案例,将生活中掌握的在线沟通与交流能力迁移到学习中,通过线上平台与他人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感悟在线学习的便利与创造性”的内容要求,涵盖了“体验在线应用”“绘制在线生活”“关注网络痕迹”“保护数字身份”共有4课。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网络并有丰富的在线应用体验的基础上展开的利用在线应用开展协助学习,让学生知道网络活动会留

4、下痕迹,认识到在线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要规范在线行为,注意保护个人隐私。第四单元为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相应了课程标准中“结合学习需要,能将问题进行分解,并用文字或图示描述解决问题的顺序,利用在线方式分派任务、交流讨论、表达观点、发布成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协作带来的效率提升”的内容要求,涵盖了“分解问题步骤”“在线协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3课内容。以“复杂问题分解”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开展在线学习过程中,用文字或图书描述问题与任务,旨在让学生体验在线搜索、整合、加工信息的过程,体验线上、线下学习的不同方式。三、学情分析这个学期,三年级总共有2个班,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是刚

5、接触电脑课。通过谈话了解到,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目前家庭电脑拥有率不高,所以学生虽然对手机操作比较熟悉,但大部分学生对家庭电脑的操作还不是很熟练,还有部分学生连电脑还是第一次接触。不过,学生对电脑课的兴趣普遍比较浓,热情比较高。所以,老师要抓住这点优势,提供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学得开心,寓教于乐。同时,要加强学生培养良好上机操作习惯的养成,形成较规范的信息科技课堂。四、教学目标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既承担着知识学习,技能操练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着培养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

6、、合作交流等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以及提供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信息科技课程的设置克服了单纯从知识与技能角度考虑的片面性,而是从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道德意识、行为规范的养成(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具体化)。三年级上册是学生正式上信息科技课程的第一学期,根据教材安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践案例,列举数字设备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感受应用信息科技的优势,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2通过在线上平台学习,认识到数字身份的唯一性与信用价值;利用线上平台、数字设备获取学习资源,认

7、识到线上平台对学习的影响,依据学习需要,有效地管理个人在线学习资源。3. 通过对在线生活的体验,形成主动查找数字平台、资源的意识、乐于参与在线协作学习与活动,体验信息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字学习环境的优势,能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知道按照规范开展信息活动、保护数字身份的方法,了解自主可控技术对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问题划分为多个课解决的小问题,通过解决各个小问题,实现整体问题解决。能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解决问题,并简单地说明理由。用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进行网络交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五、教学安排周 次日 期内 容安排109.01见面课

8、:学习课堂常规及机房制度1课时209.04-09.08第1课:认识在线社会1课时309.11-09.15第2课:感知智能生活1课时409.18-09.22第3课:了解信息处理工具1课时5-609.25-09.28复习第一单元1课时09.29-10.06国庆中秋放假1课时10.07-10.13第4课:进入在线平台1课时710.16-10.20第5课:下载平台资源1课时910.23-10.27第6课:查看资源与文件1课时1010.10-11.03第7课:分类整理资源1课时1111.06-11.10第8课:共享资源途径1课时1211.13-11.17复习第二单元1课时1311.20-11.24第9课

9、:体验在线应用1课时1411.27-12.01第10课:绘制在线生活1课时1512.04-12.08第11课:关注网络痕迹1课时1612.11-12.15第12课:保护数字身份1课时1712.18-12.22复习第三单元1课时1812.25-12.29第13课:分解问题步骤1课时1901.02-01.05第14课:在线协作学习1课时2001.08-01.12第15课:分享学习成果1课时2101.15-01.19期末复习1课时2201.22-01.26期末考查1课时六、具体措施(一)常规落实方面1.上好新学期常规教育课,帮助学生树立纪律观念,培养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意识,提高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效率;

10、2.固定学生机房座位,正常化课堂常规。3.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优化课堂常规。渗透我校“赢善美币,做美善少年”评比措施,将信息科技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通过小组评比、小组竞赛等考评方式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4规范机房规章制度,强化课堂常规。(二)课堂教学方面1以探究认识信息社会的生活方式为学习主题,开展主题单元学习,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图片、视频等素材,信息处理工具和智能设备等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智能设备来改变学习、生活方式的经验,讨论信息科技是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感受信息科技再各行各业的应用。3有意识

11、地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4原理与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多动、多想、多说、多讨论,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将概念外化,真正掌握。5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让学生掌握信息科技基本知识,了解信息科技文化,提高信息科技能力素质。从小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即培养其现代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之一。7通过信息科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兴趣和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科技道德;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实标应用,并使学生学会收集住处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12、打下必要的基础。8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还将利用计算机强有力的信息处理功能,加强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各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三)课堂评价方面1.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如何,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与方法,还存在哪些问题”等问题,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反馈。2.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自评、互评、组评、教师评相结合。评价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学习方法。3.注重评价的实效性,避免评价程序过于繁琐,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并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