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

上传人:办****家 文档编号:365418548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世界上因民族关系不和谐而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

2、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确立,民族团结的维护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转化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巨大动力。 抓好民族团结之本。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经过持续努力,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现在正致力于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在普遍性地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各族群众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民族团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3、识作为主线,把民族团结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激发共同奋斗之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才能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把各民族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的前提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家庭共同体意识,产生家的身份认同,这样大家才能团结起来,齐心合力,围绕共同目标而奋斗。实现复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目标,需要作为家庭成员的各个民族铸

4、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各族人民要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相得益彰。 夯实均衡发展之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切实夯实物质基础,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们要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

5、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支持力度,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切实推动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要激发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强化教育和文化投入,革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和懒、散、慢的心理状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 2023年6月13日,金融和投资促进局全体党员干部于1517会议室共同学习了由王中副局长组织的党课,此次党课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6、体意识。 领导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质量和效益,不能脱离发展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文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中国久经磨难,寻求真正解放中华民族的道路,不斩断自己也不斩断他人,建立新的民族关系、新的全球合作方式,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我们所倡导的思想。 一、学习内容 (一)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础 回顾历史,我们曾经遭到过种族歧视和压迫的苦难,民族矛盾和冲突也时有发生。不过,在毛泽东同志及其他优秀领袖的带领下,在多少痛苦、牺牲和奋斗中,我们展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民族的震撼力,使得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在中华民族身上。在中国特色

7、社会主义建设中,民族关系成为了其重要的基础,以民族团结为前提,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大会等制度传统发挥到极致。加强民族交流交往,让各族人民深入了解各自的文化和风俗,共同构建起新时代的民族生态。 (二)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 共同体意识即同我们自己、同他人、同世界相处和谐、和同甘共苦的意识。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关键。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经济的实现、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安定、治理的创新,还是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的核心。 (三)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内涵 第一,彼此关心、相互扶持的情感。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彼此关心、相互扶持。只有互相尊重、

8、理解,才是人类共存的必要。民族间的相互关心和扶持,将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牢固绑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模式。 第二,多元和谐的文化情感共同体。共同体意识包含多元和谐的文化情感共同体,多元和谐的文化情感共同体是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只有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在保护,才能真正树立民族自信,让全民族在前进路上时刻保持激发,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决不断发展。 第三,抵制种族歧视的意识。共同体意识意味着双方都拥有文化的共鸣、心灵的家园和安全感。民族需要有自己的自信心,要摒弃种族歧视思想,树立起自信心和团结的信任,才能在民族的发展中逐渐走向成熟。 二、学习思考 通过此次学习,我们认真深

9、刻反思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任务与要求。 一是要强化民族学科体系建设。人文学科只有不断强化和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共同体意识,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化。 二是要共同缅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是中华整个民族的精华所在,需要让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缅怀、弘扬,进而凝聚起强大的文化自信。 三是要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要构建起共同体意识,必须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并且,在接纳不同文化方面,要诚信、尊重和互动,同样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不应失去开放的视野,相信通过不断的交流和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10、进一步深化。 三、学习效果 通过此次党课学习,一方面全体党员干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和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大家对此次学习感悟颇深: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不仅在人与人之间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同时还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占有特别的意义。大家纷纷表示,要在加强意识形态引领的同时,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培育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精神的传承,将伴随着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全程,引领新时代的新起点,引导我们团结一致做好发展经济的各项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 一是弘扬爱国传统。继承弘扬先贤大师们的优良传统、传承发扬宗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报国思想,既是当今宗教界人士义不容辞

11、的政治责任,也是寺庙僧尼遵行四条标准的重大要求。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言行具有蛊惑性,其反动本质昭然若揭。在这点上,我的立场是坚定的,宣传教育僧尼和信教群众阐明事实不含糊,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定坚决不畏缩。 二是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时领会到:要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深入挖掘、整理和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在这方面,十世班禅大师、东嘎洛桑赤列活佛等大德率先垂范、作出了榜样。要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奉献力量。 三是藏传佛教积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宗

12、教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进步。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五个有利于标准为根本,主动对藏传佛教教义教规作出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阐释,不断拓宽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度和深度。 四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藏传佛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鉴赏融入佛学教理研修,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僧尼和信教群众中的传播,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实现社会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美美与共。 五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党的关心关怀下,寺庙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持续完善,广大寺庙僧尼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充分享受党的利寺惠僧政策。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征程上,遵行四条标准,响应党的号召,落实党的决策,用实际行动回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厚爱。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