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林语堂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4957780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林语堂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林语堂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林语堂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林语堂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林语堂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林语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林语堂(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林语堂)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不为斋”为大师林语堂的书房名,始建于1966年,位于台湾阳明山的半山永福里。他的生活态度以“有为”为中心,但往往也有“不为”的事。故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对林语堂的生活态度,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抄袭、不得套作。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中说:“容忍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品性,也将成为现代世界文化的最大品性。”你对林语堂的观点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注意】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3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林语堂说,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云南27岁小伙朱祺大四毕业后退学重新高考,从理科转艺术,为梦想复读三年,今年艺考拿到了上海电影学院全国第一名的成绩;41岁快递员自学考上研究生;银行行长辞职创业失败转做外卖骑手,一月成“单王”,四月升站长。诸如此类新闻屡登热搜,引起广泛热议。读了以上材料,请以“梦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出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林语堂看来,一个没有读书习惯的人

3、,“是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而阅读恰恰能够打破久远时间与辽远空间的障壁,开拓人生的视野。赫塔穆勒曾说:“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能强烈地触及我们的心灵。”所以,当我们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就会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打开一本书,也许是你下一站的旅行地,也许是你想要探寻的精神家园。以上文字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可叙,可议,体现你对阅读的感悟和思考。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久前,有一名湖南长沙的女大学生在网上发求助帖,因为她被舍友带去喝茶颜悦色,其来自农村,是第一次喝奶茶,直接插吸管就

4、喝了。谁知当场被舍友嘲笑没见过世面,是土包子。据舍友说,茶颜悦色正确的喝法应该是:先喝上面的奶盖,然后拿吸管喝下面的奶茶,最后再将奶盖与奶茶混合一起喝。这样才能获得三种不同的味觉体验。这位女大学生很尴尬:我真的很没见过世面吗?林语堂先生曾描写过这样的情形: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每与人言必谈及贵戚,见到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与朋友相聚便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与人交谈便借刁言以逞才。林清玄在心有欢喜过生活中写道:所谓见过大世面,就是能讲究,能将就。如今,“见世面”这个词,被不少人与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画上等号。追求世面,似乎也成了新时代年轻人的标配。但有人也说,所谓世面,不过是世界的一面而已。读了上面

5、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参考答案:1例文: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在何时有所为,何时有所不为?在这个信息发达的21世纪,我们要如何辨清是非,如何选择正确的事而去有所为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还是一个成天满世界乱跑的小毛孩时,我们不懂得如何辨是非,更别说有所为了。可当我们还在回首追寻遗失的记忆时,我们却已经成了一个满怀理想、充满学识的青年了,我们叛逆但却单纯,我们每天都做着如何有所为的梦,可却单是空想,不付诸以行动!现今,多少成功的杰出人士都在想当年的有所为,可在有所为

6、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只是赞赏与羡慕,更应该的则是回望他们是否有所不为。我们正值花季,是从不明事理到明辨是非的过渡期,我们应从现在起学会有所不为,不要一味的盲从。有时候我们也应该理智面对问题,有所选择的做事。当我们还迷恋机器猫时我们不懂;当我们迷恋粉色时我们开始懂了,当我们白发苍苍时,我们懂得。仿佛看到自己已是一个年迈的老妪,翻阅着历史的随笔。我们享受着青春,更等待着探秘。青春如歌,岁月如书。我们渴望在青春的旅途上寻求享受。我们肯定渴望着有所为,可是当有所为的同时,也要选择有所不为!我们拥有着共同的梦想,但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天空不会因为人的心情而变色,只希望人不要因为天空的变幻而变化。每天拥有

7、足够的活力,迎接崭新的一天,我们选择用有所不为来实现有所为。【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主要讲林语堂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的原因。对林语堂的生活态度的认识,由于林语堂受儒家“有为”思想的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大师运用了正反两面对照排比写法,将生活中所看不惯的琐事幻化成好事的理由,恰恰印证了有所为,更有所不为的思想境界。一个人总要有所为,不能一生无所事事。如果那样,那么就白来这个社会。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去做,这样既做不好,也做不了。因此,必须有所选择。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应该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只有如此,一个人才能真正的有所作为,才能把应该做的事做

8、好,才能有和谐的社会,才能有和谐的环境。人活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违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受益无穷。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而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于零。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而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坚持坚持有所不为,该做的就毫不犹豫,不该做的坚决不做。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

9、,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

10、点。2例文: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有人说,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怎样通过对话消弭人类的隔阂?这时,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一一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重新走向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社会形态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开明。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开放应是中国文化必然呈现的一种状态。从唐僧西天取经到郑和下西洋,从接受佛教到接纳遣唐使,传统中国曾有着对外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而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学生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和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更显示了中国知识阶层在

11、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寻求真理与复兴的不懈努力,显示了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愿望。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

12、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他在理五经时,并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吸收确实有大家的风范。孔子被后世誉为集大成,者,其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中国古研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仁出发,亦可肯定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圆满和谴。和而不同的模式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相当宽厚的容忍性。中国文化在观念和价值上对21世纪

13、人类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也许就是以仁为体,以和为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开明的中国更加渴望与世界对话,中国在传统文化精粹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希望参与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希望在文明的对话中找到和谐,找到中国未来文明发展的坐标,世界应该感觉到了中国人对于文明对话的自信和迫切。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最终将使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路径,也将是殊途同归,长安罗马,大道相通。用平等铺路,无差别尊重。与人为善,尊重个性,交换立场,平等众生那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那就是多赢共和的结局,也就是包容智慧的体现。【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林语堂的话

14、,强调的重点是“容忍”,要求对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立意既可以认同林语堂的观点,也可以提出与其相异的见解。但不能仅论述谈“容忍”本身,要将“容忍”与“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特点) 或“世界文化”联系起来展开论述。行文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中注意层次性,注意把“容忍”置身于“中国文化”或“世界文化”中谈其重要性。点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

15、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

16、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3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