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4957776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火焰。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一群天才扎堆出现:在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以色列,有犹太先知;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这一时期,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全都开始形成。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爆发,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突破,它奠定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根基,成为此后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先秦广义:秦朝建立前

2、的所有历史时期狭义:春秋战国时期,即周分封诸侯后由秦国开始到秦始皇称帝先秦诸子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王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55岁到68岁,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恢复周礼恢复周礼“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太宗,赵匡义)致太平。”北宋

3、著名政治家赵普一、疏通文句含义二、厘清诸子观点三、探究传统文化四、赏析论述特点学习目标一章 一人 一派 一史 诸子百家/轴心时代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敏:勤勉。慎:谨慎。就:接近。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匡正。文意疏通安贫乐道,少说多做,择善而从,是为好学。观点概括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而:如果。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礼、乐应以“仁”为基础。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朝:早上。闻:听闻,知晓。道:真理。执着追求“道”。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知晓,明白。君子重“义”轻“利”。子曰:“见贤思齐焉

4、,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贤者。内自省:向内自我反省。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恰当的样子。文质兼备,方为君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定。任重:责任重大。道远:路途遥远。以为:作为。己任:自己的责任。已:停止。志向远大,要意志坚定、坚持不懈。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为山:积土堆山。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吾止也:是我自己停下

5、来的。平地:填平洼地。覆一篑:倒一筐土。进:继续堆下去。往:往前努力。为山、平地,成败由己。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通“智”,智慧。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dn)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由己:在于自己。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克己复礼”为“仁”。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一个字

6、。恕:宽恕。欲:想要。施:施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xng),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小子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何莫:为什么没有人。兴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观察政治得失、风俗兴衰。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怨:讽刺时政。迩:迩:近。事:侍奉,服侍。诗的社会功能。任务一:结合注释,细读文章,找出你的困惑处,或者谈谈感兴趣处。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4.子曰:“君子喻于

7、义,小人喻于利。”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dn)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8、施于人。”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xng),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追因推理(论说)的关键“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说文解字说文解字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儒家思想)2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3古代指地位高的人。4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5旧时妻对夫之称。论语中的君子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里仁)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里仁)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9、。”(卫灵公)适(d):意为专主、依从。比:亲近、相近“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以“义”作为衡量天下一切事物的标准”“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会饿肚子;学习,也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论语中对君子的要求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 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谨言慎行,加强道德实践。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10、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知识补充儒家所说的“仁”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是儒家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核心。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和“礼”“乐”关系?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乐文化中,礼是人行为规范的外在形式,乐则用于协调秩序、促进和谐、陶冶情操。孔子认为,礼、乐是西周文明的外在形式,仁德精神是其精神实质,两者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礼

11、、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礼乐”和“仁”关系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仁礼乐外在表现礼: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内在核心)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这里的“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这句话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愿意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私利。”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

12、,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小人”的论述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周:以道义团结 比(b):以利害勾结【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朱子集注论语中所说的“士”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

13、信,行必果,踁踁yn(小心谨慎)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sho之人,何足算也!”(子路)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乡里的人称赞他友爱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比喻器量狭小的人。“士”毕生追求的目标“仁以为己任”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认为,“仁”的纯洁性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充分反映出孔子对“仁”这种精神价值的崇高追求,“杀身以成仁”这一伦理原则,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维护正义、战胜邪恶。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智、仁、勇关系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14、,虽得之,必失之。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孟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克己复礼由己视听言动合乎礼对内对外u“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u即为礼记中所谓的“絜矩xi j(大度)之道”。“絜矩之道”:以推己及人为标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指内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15、”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施恩惠,拯救众民,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那是圣人了!尧舜恐怕都难以做到。那仁人,自己要成就,而且要使别人成就,自己要显达,而且要使别人显达,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这可以说是仁人信奉的道理啊。”任务二:为何选这十二章?有何关系?任务二:为何选这十二章?有何关系?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16、人而不仁,如乐何?”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仁道君子修己君子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修己修己修己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dn)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xng),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仁仁修己修己修己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仁君子、修己作业:以“仁/君子/修己”为话题,写一句话。要求:仿照论语的语言风格,运用譬喻或对比的论说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