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4957745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展开,下面开始我的说课。一、说教材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我们主要来学习第一首,本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但对于一些古词今义的用法,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方面,还需多引导。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新课标理念的三位一体

2、的教学目的,以及本首诗的特点,我将设置为以下的目标:1、 熟练阅读并能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同时这是我的教学重点。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将此设计为我的教学难点。四、说教法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运用诵读法、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

3、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同时听诵读。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

4、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为何归来?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师: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

5、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明确: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彻底悔悟。也许是一种托词。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园田。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

6、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

7、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

8、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

9、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6、探究与拓展欣赏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两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在多媒体上出示两首诗歌内容。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7、布置作业:背诵古诗请你回家阅读陶渊明传,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六、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板书设计: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