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古代地理类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4957650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古代地理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古代地理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古代地理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古代地理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古代地理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古代地理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古代地理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古代地理类1下列对文化常识描述正确的一项为()A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以山南、水北为阴。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汉水的北面。B三秦:指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的三位降将,故得名。C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衡山,南岳恒山。D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划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省。古称别称: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B三秦 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

2、、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山东, 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D中国,指中原地区。“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3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36郡。如“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B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如“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C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10道,后又分为15道。“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D路,唐代

3、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正确的是()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是指“泰山以东”。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南、黄河以北”。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潼关以西”地区。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山西”是指“泰山以西”。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东:因长江在自金陵以上至九江一段为南北走向,江东就是指这段长江以东地区。B京畿:指国都。阙是古代

4、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阙又常借指宫殿、京城、朝廷等。C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D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6古代地理中划分阴阳有一套理论,认为太阳从南面照过来,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被光照到,故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太阳从南面照过来,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光照不到,故把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据此推断,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衡阳城因其在衡山的北面,故名衡阳。B洛阳城因其在洛河的北面,故名洛阳。C江阴县因其在长江的南面,故名江阴。7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九土,即九州,是中国古代典

5、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B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C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D江表,长江以东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如”孔仲尼”的“仲”,“群季俊秀”“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6、”中的“季”。“伯仲”又可比喻事物不相上下,如“千载谁堪伯仲间”,还有成语“不相伯仲”亦是此意。B“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八州”是指除“秦”之外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八州。C“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然后以六合为家”“囊括四海之意”中的“八荒”“六合”“四海”均指天下;“朔气传金柝”中的“朔气”是指北方的风;“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中的“京畿”是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的“中国”是指汉民族统治的地区。D我国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更”,

7、如“五更鼓角声悲壮”“夜夜达五更”中的“五更”也叫“五鼓”,即十二时辰的“平旦”,是指凌晨3点至5点的时候。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物故”与“不幸”皆指死亡,如“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太夫人已不幸”;“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B古代“山东”一般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C“九州”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九个行政区域的名称,古诗中常代指“中国”,陆游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之句。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

8、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太庙”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之地。10下列各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C“六合”指左右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D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1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

9、,相当于现在的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B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北面。“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南面。C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三辅,也代指国都及其附近地区。“城阙”用城墙和宫阙代指京城。D古代地名有很多别称,例如南京古称金陵、建康、建邺、石头城,扬州别称广陵、维扬,杭州称临安。1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B“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清朝末年的“闯关东”指百姓越过函谷关和潼关去谋生计。C“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

10、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这里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D中国古代的名关中“函谷关”“剑门关”“潼关”都以险要着称。剑门关沟通川陕,潼关守住了关中。1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称天下用“四海”“海内”“六合”“八荒”“宇内”,其中“六合”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同义。B过秦论中有“序八州而朝同列”句,秦居雍州,楚居荆州,燕赵居冀州,郑居豫州。C“中国”一词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为西域。D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又称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1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1、()A扬州慢中的“淮左名都”指扬州,因为扬州在淮水东边。“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咏的是石头城,也是指扬州。B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和“江南”都是泛指长江南岸地区。C古文中的“河”一般专指黄河,“西河”即黄河以西地区,“河东”指黄河以东地区。柳宗元是河东人,又称柳河东。D李清照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指的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以及皖南部分地区。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万辆兵车,古代诸侯土地方圆千里,兵车万辆,因以“万乘”称之。B大练,指粗帛。帛的本义是指一种白色的丝织品,后来成为

12、丝织品的总称。C三辅,西汉时对治理京畿地区的三种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管辖的地区。D郡,春秋至隋唐时地方行政区名称。一郡之长称郡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1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B“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C“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中的“淮左”指淮水西面。D“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中“河”指黄河。1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B唐代官员分为九品,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

13、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白居易当时穿的青衫是黑色单衣,表明官职低。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D关内,指山海关以西地区,四川康定以东地区,甘肃嘉峪关以东地区;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18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和“字”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出生时只取名,成年后再取字。其中,“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B古代许多文章中“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

14、河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C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D古代“关中”所指范围不一,不过习惯上将山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如鸿门宴“沛公欲王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其中的“关中”都指这一地区。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以山南、水北为阴汉阴指汉水的北面”错误,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汉阴指汉水的南面。B.“指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错误,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C.“北岳衡山,南岳恒山”错误,应为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故选D。2C【详解

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错误。“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地区。故选C。3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唐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错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故选D。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山东:战国、秦、汉时,通称崤(xio)山、函谷以东为山东。一说太行山以东称山东。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司马迁鸿门宴)关中:战国至秦汉间,一般称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为“关中”。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苏辙六国论)山西: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以西为山西。一说太行山以西称山西。故选B。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