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尚书》思想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4957648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尚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尚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尚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尚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尚书》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尚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尚书》思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主题训练-尚书思想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尚书中提到,要培养人,必须先陶冶性情。所谓“直而温,宽而柔”,意思是耿直者加以温和,宽厚者加以明辨。而傅雷先生勉励他的儿子,要做这样的人: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可见,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对于当代青年修身养性,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

2、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尚书有言“大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而鸿门宴中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为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以上材料对青年自身的认识和发展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

3、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们对“玩”有各种不同的阐释和态度。“玩”字最早出现于尚书旅獒的“玩物丧志”,意指迷恋于所喜好的事物而丧失进取向上的志气。韩愈也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意为学业由于玩乐而容易荒废。清朝的王豫则直接说:“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但是鲁迅先生对于“玩”相当看重,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龙应台则把“玩”看作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玩”有怎

4、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例文:方圆相济,修身养性曾几何时,我们开始习惯于给原本中性的性情词染上评价色,外向大方为善,内敛沉默为弊;温柔宽厚为善,严肃高傲为弊;圆为善,方为弊依我刍荛之见:方者,存弊也;圆者,存弊也。方圆相济,乃是修身养性之真义。方者,我将其定义为人固有之质,正如置玉壶中的冰心,似出淤泥的芙蓉,自然无繁饰,是个体鹤立的高蹈姿态。人之出生,并非一张白纸,冰心虽清却有其寒,芙蓉虽雅也有其弱,有人天性爽直,有人天性宽厚,有人温柔,有人高傲总而言之,物之不齐。固守天性

5、不改,虽有顽童的天真可爱,但与他人相交时,总难变通,难免会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寥与落寞,“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自抑与痛苦。古有言:“水至清则无鱼”,若人们一味执着于自己的原有性情,而缺乏对社会性品性的探索,就如同那毫无杂质的清水虽澄澈但无生命之气。因之,固守的原有品性,是很难立于这苍茫中咏叹抒怀的。故而养性当学尚书:直而温,宽而栗。圆者,我将其定义为与世俗之意相合的性情,是外在世界给予我们的规训,是在个体融入社会时必要经历的打磨。龚自珍在明良论中曾批驳过这样的为官之人,他们经过一番驯化磨砺后,为人圆滑,深谙为“清闲官”之道,善于察言观色,深得主上器重。致仕后教育子女也是愿其子孙事事以退缩圆通

6、为老成。诚然,能够拥有一颗敏感圆融之心,不与外物相忤,是一件好事,但若事事如此,没有原则,甚至只把这单一的品性奉为处事圭臬,恐怕不妥。修身是“圆化”的过程,纵使“圆”但也应该如那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铜豌豆,有外在的圆融通透,也有内在的铮铮铁骨。傅雷先生教育其子: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诚哉斯言,人既要保留原有的天真之质,即“方”的部分,也要走进社会的手摇炉历练,成就“圆”的部分。但揆诸当下,人性之方被磨砺得缺乏棱角,人性之圆被过度赞美歌颂,发达工业社会一味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正在流水线上被打磨生产。而你

7、,在那条流水线上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提出了六对良好性情,也提示了两种成就原理。第一句起于尚书中舜教育胄子的原则,主要是“分出主次,以次辅主”的原理。无论是尚书原文中表示递进关系的“而”还是译文中的“加以”,都是在明确前者为基础,后者是补充。“直而温”性情耿直者坚持原则,言行难免强硬激烈,温和的性情有助于减少冲突,维系人际关系以保证原则的最终实现。“宽而栗”为人宽厚者不苛求别人,容易滑入是非不明的好好先生的境地,明辨的性情有助于保持警惕,让宽厚之心找到边界而施加于适当之人。傅雷先生的言论则体现了第二种原理:“平等共存,相互作用”。“又又”是并

8、列结构。又热烈又恬静:归有光独坐项脊轩,“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是对古典文化的热烈向往,“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是对自然风物的恬静享受。肩负振兴家族的使命,他“瞻顾遗迹”“不禁长号”,情感热烈,而又“扃牖而居”“大类女郎”,恬然静守。“庭有枇杷树”,寄托了他强烈而又沉静的爱。又深刻又朴素:苏轼谪居黄州,穿着悉如田间老农,所思已入玄冥之境。变与不变的深刻思想,托之于逝水缺月的朴素现象。他享受的是杯盘肴核、耳目视听的朴素的感官快乐,追求的是无拘无束、举止无禁的深刻的精神自由。“高处不胜寒”的深刻,让他回归“起舞弄清影”的朴素;“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朴素,让他获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又温柔又高傲:林

9、觉民临刑绝笔,绵绵柔情诉予意映卿卿,铮铮傲骨撑起革命理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温柔促成高傲;“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是高傲引出温柔。“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生女则似意映,生男则肖意洞,则温柔与高傲皆有所续也。又微妙又率直:庄子与惠施辩谈,直斥友人“拙于用大”而“犹有蓬之心”,而又托不龟手之药自喻江湖心志。他愤然与“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乱世划清界限,又借大鹏、大椿映射自己的理想人格。坦坦荡荡,不与鸱鸮争腐鼠;非梁非栋,树于无何有之乡。毫不掩饰对世界的拒绝,是庄子的率直;毫不执着对自我的追求,是庄子的微妙。以上展开都是就一人甚至

10、一文来谈“两面性”,使得两种性情的同时并存天然成立,这些人物的正面性,也让性情的相互成就天然成立。而“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是给定的主题。在写作时需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素:“良好”说明本题可写的只能是“良好的性情”,它们以“良好”为共性。如两种性情极致对立,如和善与险恶、温柔与粗暴,不可能同属良好。“相反”明确作文的主体内容必须出现相异的良好性情。“相成”明确作文必须承认相异的良好性情能促成积极的结果。于是启示我们在修身养性时,需要注意培养相异的良好性情。所以这次题目的构思要点有两个。一是选择一对或多对良好的性情,它们在字面上有相悖的风格、色彩指向,但基于共同的道德原则或人性需要,所以有相互

11、成就的可能。二是能找到两种性情相互成就的原理。能写出良好性情的“相反”就是基本切题,能写清“相成”就是好文章。立意:1.做一个平衡与兼容的追梦人。2.中通外直,坚守本心。3.一个极端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人。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引用尚书名言,第二句话则是对名言所做的阐释,第三句话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材料围绕“加”“减”来讲述生活的道理,启示考生要联系社会生活和人生实践,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题目所选材料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材料开头引用尚书“满

12、招损,谦受益”的名句,并加以具体阐释,得出的结论是“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骄傲和谦虚指向人的道德品行,体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这句哲理名言里包含了一个辩证思维的生活逻辑:做生活的加法有时就会为生活所累,反而于人生不利;做人生的减法,因为有了“断舍离”,反而会有幸福加持。第二个结论“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加减之妙,并运用于人生实践中,才会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中得心应手,活出真正的自我和人生的价值。“加”和“减”本身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当其作用于每个人的生活时,就会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智慧。这就是这段论述的启示意义

13、。文章既可以从“加”或“减”任一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把“加”和“减”结合起来构思,但必须体现“加”和“减”的辩证思考。立意:1.给生活做减法,人生才能活出加法。2.学会做减法,才能给人生做加法。3.做好人生加减法,活出生命真价值。4.为生活做减法,为生命做加法。3例文:扬“细行”之帆,行致远大道尚书曾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可史记又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二者关于“小”“大”之辨,看似矛盾,实则是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不同呈现。无细行,无以成大德,扬“细行”之帆,方能行致远大道。“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重细行,终究会损害大德。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把“大德”比喻成一座高楼大厦,“矜

14、细行”好比承重墙上的一块块砖,承重墙的砖头若出现松动,那么整栋楼或许会“摇摇欲坠”而成为“危房”。“矜细行”是为人处世、完成工作的必要“法宝”。向长辈问好,友善待人便是注重细行的具体体现,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纽带。在工作中,只有注意每个细节,细心雕琢,方能将其做到完美。出租车司机面带笑容,给乘客带来美好的心情;朋友寄来的明信片上那一句最简单的思念,拉近了朋友间的心灵的距离;回到家中,母亲递上一杯温暖的牛奶, 可以洗去一天的疲惫可见,细行无处不在,注重细行,总能给人以温暖和动力,从而在致远大道上阔步前行。“矜细行”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剂。古往今来,各行各业,无不是在细行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15、如果袁隆平不注意细节,那么“天然雄性不育株”就不会被发现,各式杂交水稻和“海水稻”就不会插上翅膀迅速传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如果“神舟”系列工作人员不注重零件研发、组装, 不注重各个细节的精密预算,我国的空间站就不会有如今的繁荣景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建立“细行”的基础之上。“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但人人都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唯有注重细行,才能助推国家行致远大道, 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唱响时代的最强音。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无法在所有的事情中做到“矜细行”,也不必所有的事都“矜细行”。大事面前,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如果处处计较,反而会患得患失,变得畏首畏尾。倘若刘邦在鸿门宴上优柔寡断,顾虑辞谢方面的“细行”,恐怕会错失逃脱的良机。刘邦文不如张良、萧何, 武不如韩信,但是他却能统领此三杰,让他们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为何? 因为他懂得放手的道理,让自己的文臣武将“人尽其才”。他的不拘小节让他从虎口逃脱,东山再起;他的“不顾细行”,成就了他的大汉伟业。“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之言诚不我欺。 只有在平时的细节中注重打磨,注重积累细行,才能积累大德。唯有扬“细行”之帆,方能行致远之大道。【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