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4957644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大单元思维强化大单元思维知识整合一、单元学习目标整合1.阅读相关作品,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感受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2.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3.了解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思考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4.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二、单元学习重难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苦难与新生”,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由两篇杂文、一篇报告文学、三篇小说组成。记念刘和珍君本文以痛恨反动派、悼念烈士的悲愤情

2、感为线索,愤怒控诉军阀政府屠戮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无耻文人的卑劣行径,悼念并赞颂革命青年尤其是革命女性的英勇精神,深刻总结了惨案的经验教训,激励人们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行。为了忘却的记念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左联”五烈士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以及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行径的愤恨,号召民众化悲愤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死者。包身工本文真实地再现了旧社会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施行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也包含着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对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冲破枷锁、迎来黎明的坚定信心。荷花淀本文叙述了以水生嫂为

3、代表的冀中农村妇女送夫参军,自己也成长为勇敢的战士的故事,刻画了冀中根据地女性崭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冀中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二黑结婚(节选)本文通过讲述小二黑和小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抗封建势力、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农村中新生力量与旧的封建思想及恶霸势力的尖锐矛盾,抨击了农村的封建残余势力,批判了人民群众中的封建思想,表达了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党费本文通过描写处于白色恐怖下的闽粤赣边区女共产党员黄新为筹集党费和掩护联络员而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形象地表现了在革命危难时刻边区人民对党的热爱和忠诚,热情歌颂了共产党员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三、单元重

4、难知识易混易错一、小说“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主题是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主题。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1.人物(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作者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2)在小说中有作者着重刻画的主要人物,也有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和展现小说主旨而描绘的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3)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描写人

5、物的外貌,也可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2.情节(1)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2)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3)在具体安排情节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来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样前后情节才能有机结合。3.环境(1)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2)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要运用一

6、定的手法去描写,让其特点与人物形象及小说主旨相适应。环境的描写手法十分丰富,既有描写角度的选择,又有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3)环境在揭示人物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小小说的选材特点对小说的考查往往以小小说为主。与短篇小说相比,小小说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多取材于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一段插曲、一个场景、一个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行动片段,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某个道理。其特点主要有:1.选材以小见大。小小说所选的题材截取的生活面要小,只有这样才适合小小说体裁表现的需要,这就是“以小见大”

7、中的“小”。但是,它虽然“小”,却能反映社会生活,折射出重大问题,有丰富的意蕴,有一定的生活容量,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大2.人物形象典型。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受到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小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描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3.情节有吸引力。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小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曲折新奇,常常突破思维定式,让读者吃惊。4.结尾含蓄隽永。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小说的质量,

8、这也是小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小说的结尾往往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其精髓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深刻主题常常在结尾处变得明朗起来。考生在阅读小小说时一定要关注其结尾5.反映的主题新、深、辣。所谓“新”,就是指作品表现的是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所谓“深”,就是指作品具有深度,启迪思想,引人回味,让人领悟到某种哲理;所谓“辣”,就是指作品以情动人,震撼人心,尖刻辛辣,一针见血。三、“三步读文法”综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来命题的,这正是小说阅读的四大热点,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四大命题点。因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有意识、巧妙地关注这四大命题

9、点至关重要。具体来说,考生应当遵循以下三个步骤,切实把握好这四大命题点,以提高答题的得分率。第一步:宏观入手,切分层次,梳理小说情节。阅读小说时先要从宏观入手,统观全文,弄清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写了哪些事件,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开端前是否有序幕,结局后是否有尾声。再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将文章切分出层次,进而梳理出小说的情节。第二步:微观研判,勾画批注,分析人物和环境。阅读小说时一定要关注对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探知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同时还要注意对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气质的叙写。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

10、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阅读小说时也要注意环境描写。在阅读中要勾画圈点出各段有关人物、环境描写的重要词句,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好批注。第三步:综合分析,总结归纳,把握主题意图。小说的主题往往蕴藏于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阅读小说时要联系标题、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作者的主观倾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主题。大单元综合试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滨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

11、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

12、议的。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好像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

13、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材料二: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

14、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

15、,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

16、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