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三元思辨类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4957609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三元思辨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三元思辨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三元思辨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三元思辨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三元思辨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三元思辨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三元思辨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主题训练-三元思辨类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新时代领路人)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请就“知”“信”“行”三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2、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知,指智慧、才智;仁,指仁义、仁爱,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即慈悲心、同理心;勇,毅力、决心,指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围绕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论述一个人要实现理想,“志”、“力”、“物”三者

3、缺一不可。做事首先要有“志”,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其次,要有“力”,也就是体力、力量、能力;另外,还要有“物”,也就是外界条件的帮助。王安石的观点对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人的学习有“术、法、道”三个层面:术指技能,需勤学苦练,追求极致;法指方法,需要善想得法,自成体系;道指心智,需要认知世界,接纳自我。不同的人不同时期的学习,对学习的侧重是各有不同。作为当代青年的你,对三者会如何抉择?请写一

4、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国古代讲求琴艺三境:技境,通境,禅境。技境指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学习者须有较好的音准、乐感、节奏感,并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演奏实践。通境指贯通和修养,即技能达到一定高度后,能从其他艺术门类或生活现象中感悟艺术的真谛。禅境指做到精神安恬、心无挂碍,随意弹奏就能尽善尽美。掌握琴艺,进入技境是最基本的要求。进入通境,则需要突破技术的局限,真正领悟本门艺术的真谛。进入禅境则是进入了最高境界,人、琴、音乐,三者和谐统一在一起。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

5、意义。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例文:舒知之目,定信之心,迈行之足掩卷覃思,想起了古诗十九首所言: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诚然,时光匆遽,生命有涯,那在逐梦远行的路上,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知、信、行三者的关系呢?我认为,知为前提、信为保障、行为落实,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帮助我们笃行圆梦。知如纵览之目,是信和行的前提。无知之人是蒙昧混沌的,极容易信仰有误、前行有偏,只有张开求知之眼,才能广博见闻,信、行不爽。正如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在变法失败避居日本时,他结识了孙中山

6、先生并积极开目求知,向其学习了比维新理念更先进的共和思想,终成一代思想巨擘。试想,如果梁先生始终闭目塞听,不求新知,可能便只会坚信着日渐落后的保皇思想故步自封,终如其师康有为一般沦为阻挡历史车轮的螳臂吧。可见,先求知才能明所信、晰所行,若不广泛求知,信和行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如坚毅之心,是知和行的保障。正如人民日报卢新宁所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只有在心中确立正确而坚定的信仰,我们在求知、前行之时才能不入歧途、不畏坎壈。不由想到了抗日时期组建的西南联大,师生们共同坚守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信仰,在西南绝徼弦诵不绝。于是,木头临时拼装的仪器旁,折射着杨振宁执

7、着求知的消瘦身影;飞机呼啸轰炸后的废墟上,散落着闻一多笔耕前行的手稿残篇。可见,有信仰才能知不偏、行无惧,如不坚定信仰,知和行终是无舵之舟,无柱之塔。行如踏实之足,是知和信的落实。尚书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习近平爷爷亦曾谆谆教诲: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有迈开踏实之脚,稳步行进,所知、所信的理念才能变为现实。每每唏嘘晚唐杜牧,这位26岁便中进士、所知极广,亦有着“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美好信仰的樊川居士,却因不懂踏实前行而在扬州任职期间整日沉醉于秦楼楚馆,终蹉跎岁月,只留下一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喟叹。可见,懂践行才能知有成、信有果,倘不踏实前行,知和信终是空中楼阁,镜

8、花水月。行文至此,脑海中忽然浮现起汪国真先生的诗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愿我们每个新时代的青年,都能充分发挥知、信、行三者的作用舒知之目作前提,寻找远方;定信之心为保障,无惧风雨;迈行之足稳落实,星夜兼程,最终在自己忽如远行客的一生中,筑梦银河,手扪星辰。目纵心坚足踏径,九州赤子高歌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有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指出人类的本性在于求知,强调了“知”的重要性。第二则材料选自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篇演讲。她强调的是“信仰”的可贵,希望青年人在一切都怀疑的时代里仍要相信美好的东西依然存

9、在。第三则材料是新时代领路人在2018年五四前夕与北大师生座谈时的讲话摘录,新时代领路人强调的是不能空谈道德、理想,而要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确定三者的内涵是:“知”是懂得(道理等);“信”是相信(美好),有信仰;“行”是做,即实干、实践。题目要求考生就“知”“信”“行”三者的关系进行思考,考查的是考生思维的思辨性。“知”“信”“行”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首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信为知行之首:努力学习,勤于探索,躬身实践,才能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收获;而要想行得端,走得正,方向正确,懂得真正的道理,掌握有用的技能,情之所向、心中信仰才是精准的风向标。其

10、次,信仰又源于正确的认知,无知而信叫盲从、迷信,而坚定的信仰却能激励人去探知笃行: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知了世界,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才可能拥有坚定而崇高的信仰,而这样的信仰又会反过来激励人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去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其三,知行合一,知行需要信仰来支撑,而信仰又在知行中内化: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和支柱,具有强大的爆发力和持久力,能够支撑一个人将知行合一,也正是在这种持久的知行合一之中,信仰渐渐地融入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和品质之中,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力量,引领一个人将知行合一进行到底。从“请就三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点明

11、三者的辩证关系,然后分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最阐述信仰是知行的指路明灯,但又在知行合一中得到践行。需要注意的是题目要求考生思索三者的关系,若抛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单就另外两方面的关系进行阐述,则不符合题意。立意:1.知行结合,信以致用。2.有“信”,才会由“知”而“行”。3.信仰是人生的指路明灯。4.信、知、行,得大成。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关于“知”“仁”“勇”三者关系的认识。第一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有公心,去除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会忧虑;有勇气的

12、人不畏惧困难,所以不会惧怕。第二句的意思是,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身养性;知道修身养性,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这句话强调“知”“仁”“勇”对个体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重要意义。第三句,则点明“知、仁、勇”的崇高地位,是天下通行不变的美德。第四句则指出“知、仁、勇”的具体内涵,以及对当下的指导意义,不仅是重要的精神遗产,现在仍是个人完满发展的重要指标,当代社会青年成长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综上,材料从“知”“仁”“勇”的内涵、对个人成长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写作时,一定要

13、联系当代青年,联系自身,当扣住三者的关系展开论述,如前提、基础、进阶、原因、过程、递进、结果关系等等。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知、仁、勇”是人生三宝,是成功者必备的三个方面,也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三个境界。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知者没有疑惑,他们通过学习有了认知事物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了明辨事物真知的智慧与悟性二、仁者没有忧虑和担忧,他们胸怀天下、胸怀国家、志向高远,自强不息,道德高尚三、勇者没有恐惧,有了知和仁,就有了自信心和感召力,心胸昭然坦荡,充满勇气。立意:1.在追逐仁智的道路上勇敢前行。2.仁是追求智的底线,勇是追求智的方式。3.知成才,仁处世,勇立身。3

14、例文:成功=意志+能力+外物的帮助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曾发出以下感慨:世上奇妙雄伟、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即使有了意志,但能力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和能力,到了幽深昏暗的地方没有外物的支持,也不能到达。由此可见,志、力、物是成功必需要具备的条件。意志向是能量的源泉,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志”。 “有志”才能“事成”,正如蒲松龄的名联所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古人也提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可见意志犹如发动机,带动前行

15、的力量,而面对困难时,对目标执着地坚守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无志人生如同大海上无舵的航船,不免让人陷入迷茫和惶惑,随波逐流的人生终究没有意义。能力是通往成功的基石。只有意志,没有能力,理想和目标会成为空中楼阁,再多的努力也终将付诸东流。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拥有过硬的本领,具有了真才实学,我们就拥有了逐梦的翅膀。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正值青春的我们,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志和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主观条件,而如果没有外在的客观条件做辅助也不能成功。作为当代青年,除了理想目标和必备的能力,还要以外物的力量来做辅助。“物”是人生道路上的助推器。荀子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为君子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英国科学家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善于借助于外物的力量取得成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因此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除了顽强的意志和硬核的实力,还要外在的条件来助力成功。由此看来,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要把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有机统一起来,“志”与“力”是主观因素,而“物”则是客观因素。“志”与“力”为内因,而“物”为外因。其中 “志”是前提,“力”是基础,“物”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