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微课课程设计

上传人:逸向 文档编号:364910483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微课课程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将相和-微课课程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将相和-微课课程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将相和-微课课程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将相和-微课课程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相和-微课课程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微课课程设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教学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2.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

2、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教师引导:通过搭石一课,我们知道了阅读中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教师板书课题(6将相和)(设计意图: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出示课件4)教师明确游戏规则:下面将会分别出示一组词语,词语闪现时间大概一秒钟,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记住词语。汛期访问隔开懒惰摆搭石一行人家常

3、话(出示课件5)教师引导:说一说刚刚都看到了哪些词语。你是如何读到屏幕上闪现的内容的?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出示课件6)教师明确游戏规则:下面将会分别出示一组词语,词语闪现时间大概一秒钟,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记住词语。理所当然无价之宝完好无缺同心协力(出示课件7)教师引导:说一说刚刚都看到了哪些词语。你是如何读到屏幕上闪现的内容的?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出示课件8)教师明确游戏规则:下面将会分别出示一组句子,句子闪现时间大概一秒钟,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记住句子内容。(出示课件9)教师引导:说一说刚刚都看到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读到屏幕上闪现的内容的?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出示课件10)点拨:连

4、词成句地读,即由单个字、单个词的阅读逐渐扩大视域,变成一眼能看清楚几个词甚至整句话的阅读。(设计意图:在阅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知道本课要学习的方法,接着利用多媒体闪现词语和句子,使学生体验到“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二、实践“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1.(出示课件11)教师引导: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提示:记录的时间是指把握课文内容、读懂课文的时间,而不是目光扫过文字的时间。)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个计时秒表,方便学生阅读完成后立刻得知阅读时间。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5、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出示课件1216)教师出示检测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检测题示例:(1)速读课文用时( )分( )秒(2)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分享你的收获。(3)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A.春秋时代 B.战国时代 C.秦朝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 )A.击缶 B.鼓瑟 C.唱歌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 )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 B.蔺相如对门客们说的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4)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战国的时候,秦国很强大,常常侵犯别的国家。( )秦王要拿十座城来和赵国换和氏璧,不换的话,就要攻打赵国。( )蔺相如答应赵王说

6、,如果秦王不讲信用,他就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蔺相如半夜自己带着和氏璧,偷偷回到了赵国。( )赵王让大将军廉颇随行,一起到渑池会见秦王。( )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不然他就要和秦王拼命。( )渑池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跟廉颇一样高。( )蔺相如升官后,廉颇觉得蔺相如没有什么能力,很不服气。( )蔺相如很怕廉颇,认为自己打不过廉颇,所以要避开他。( )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觉得很惭愧,穿着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去请罪。(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后,教师组织交流。2.(出示课件17)教师引导: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

7、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预设1:我一眼看到了“秦国的国君”。预设2: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出示课件18)(出示课件19)教师提问:关于阅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呢?结合课文谈一谈吧!预设1:读“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这句话时,我一眼看过去,看见了一整句话,比读成“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要快很多。(出示课件20)预设2:“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这一句按照逗号的间隔拆开来读,感觉比较慢,如果眼晴扫过一整句话,就快多了。(出

8、示课件21)预设3:遇到不懂的词语我就暂时忽略,不回读。比如我只知道“渑池”是地名,“缶”“瑟”是两种乐器,虽然不明白词语的具体意思,但是不影响理解课文,所以我就没管它们,继续读下去。(出示课件22)预设4:边阅读边思考,也能提高阅读速度。读到“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这一句,我就明白了蔺相如已经作好了两手准备来对付秦王。(出示课件23)(出示课件24)教师过渡:有这么多的方法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跟随作者进入对课文的学习。(设计意图:学生初次接触“连词成句地读”,一下子不容易掌握。教师在学生快速阅读、

9、认真思考、充分交流中,使学生明白:遇到不懂的词语暂时忽略,不回读;尽可能扩大视域;边读边思考,阅读与理解同步进行。)三、学习生字词1.介绍作者。(出示课件25)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学认字。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读课文,关注生字。(出示课件26)将相和氏璧大臣蔺相如强逼允诺划归廉颇抵御推辞侮辱击缶上卿战袍请罪学生自由读词语。点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1)璧: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所以是玉字底。可以结合意思记忆字形。(出示课件27)(2)袍:

10、与“抱”比较记忆,“袍”指直腰、过膝大衣,所以是衣字旁。(出示课件28)(3)御、辞、辱:可分别结合“抵御”“推辞”“侮辱”识记。“抵、御”两个字都有“抵挡”之意;“推、辞”两个字都有“躲避、推托”之意;“侮、辱”两个字都有“使羞耻”之意。(出示课件29)(4)擅:可结合“擅长”理解,区分“擅长”与“善于”,两个词都指在某方面有特长,但是“擅长”不能写成“善长”。(出示课件30)(5)学习多音字。强:有三个读音,分别是qin、qin和jin。在课文中读qin,“强逼”的意思是“强迫威逼”,还可以组词“强迫、勉强”。读qin时,可组词“强大、强壮”;读jin时,可组词“倔强”。(出示课件31)划

11、:有两个读音,分别是hu和hu。在课文中读hu,是“分开”或“打算”的意思,在课文“划归”一词中是“分开”的意思,还可组词“计划”。读hu时,可组词“划船、划算”。(出示课件32)削:有两个读音,分别是xu和xio。在课文中读xu,还可组词“剥削”;读xio时,可组词“削铅笔、削皮”。(出示课件33)3.学写字。(1)(出示课件34)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2)给生字按照结构归类。(出示课件35)左右结构:议缺献诺抄怯拒荆独体结构:臣上下结构:召宫典罪(3)教师指导易写错的字。召:撇画要长,盖住“口”;“口”写得扁一些。宫:两个“口”上小下大。罪:上半部分写得扁也一

12、点,不要太大。(出示课件36)(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字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四、再读课文,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1.(出示课件37)教师提问:“将相和”中,“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预设1:“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预设2:题目的意思是廉颇和蔺相如重归于好,共同保卫赵国。2.(出示课件38)教师提出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将”和“相”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来。预设: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教师

13、随机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小标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我来讲讲“完璧归赵”的故事吧。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和氏璧,秦王企图骗取和氏璧,蔺相如机智勇敢保护和氏璧,最后完璧归赵,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教师肯定:这位同学说得清楚完整,你是怎么进行概括的呢?预设:我发现课文前面介绍背景的内容虽然多,但都是围绕秦王企图骗取和氏璧这个起因说的,很快就能明白讲的是什么事情,同时我发现故事中蔺相如和秦王的对话虽然多,但这些语言大多是对行为的描写。所以我先关注了开头结尾,很快就读懂了这段是和氏璧被送回赵国,秦王没有办法只能放了蔺相如。故事结尾内容不多,我一眼

14、就看完了,知道了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教师点拨:抓住人物以及做了什么,可以很快把握主要内容。预设:“渑池会面”这个故事讲的是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侮辱赵王,就逼着秦王击缶,最后立功,被封为上卿。教师点评:语言简洁,概括清楚。说说怎么概括的吧。预设:根据之前的阅读经验我发现在快速阅读时可以注意人物语言前后的叙述部分,这样很快找到渑池会面中引发冲突的原因秦王让赵王鼓瑟。在叙述经过部分虽然人物语言多,但表现的都是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因此可以加快阅读速度关注结尾,概括为“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渑池会面”结尾的写法和“完璧归赵”很相似,可以运用概括的方法,概括为蔺相如立功,被封为上卿。教

15、师肯定:在阅读中积累经验、运用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能力。预设: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不服气,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最后二人和好。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这部分你是如何概括的?预设:“廉颇不服气”这几个词可以概括后面人物语言的内容。蔺相如和门客的对话,中心意思是蔺相如解释避让的原因,所以可以概括为“蔺相如避让廉颇”。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把三个故事串联起来,就了解了将相和这个故事的内容了。下面请你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这个故事吧。预设:战国时期,赵国得到和氏璧,秦王企图骗取和氏璧,蔺相如机智勇敢保护和氏璧,最后完璧归赵,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侮辱赵王,逼秦王击缶,最后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不服气,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最后二人和好。教师小结: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出示课件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