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牦牛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

上传人:德鲁****堂 文档编号:364897898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6.牦牛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06.牦牛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06.牦牛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06.牦牛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06.牦牛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6.牦牛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牦牛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产业发展预测(至2025年)及投资机会分析 第一节 牦牛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一、绿色高效养殖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一)品种选育方向 1.本品种选育依然是主要方向 我国牦牛三大主产区西藏、青海、四川有牦牛遗传资源和培育品种23个,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地区根据本地牦牛遗传资源特点拟定了以生长发育、体重等为选育方向的育种目标,制定了相应的选育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近几年以表型为特征的选育正在牦牛群中开展,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开展的无角牦牛“阿什旦牦牛”的培育、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与西南民族大学联合开展的牦牛多脊椎变异群体筛选组建等。 此外,具有独特表型特点的牦牛遗传资

2、源陆续被发现、鉴定。2022年,牦牛新遗传资源“亚丁牦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 2.分子育种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牦牛育种中 分子育种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牦牛育种进展。随着不同牦牛品种高质量、高精度基因组序列的不断发布,牦牛泛基因组的构建以及转录组、代谢组、蛋白组等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多组学联合解析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机制已成为未来发展必然趋势。基于此,有必要开展牦牛重要性状遗传机制与生理学基础研究,整合利用多组学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策略,挖掘与鉴定影响生长性状、洞体、肉质、抗病、繁殖和长寿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解析分子遗传机制,鉴定具有育种价值的优异基因,为开展分子

3、育种提供必要的基因信息。 (二)牦牛养殖区域发展趋势分析 1.高寒地区仍是核心养殖区域 牦牛产业中的家牦牛是由野牦牛经过长期人工选择与进化而来。考古、历史、地理、畜牧等多学科研究资料表明,牦牛在距今5000多年前,由居住在我国藏北高原羌塘地区的古羌人,从捕获的野牦牛驯养而来。经过此后几千年的驯化,牦牛的分布区域逐步扩散,西至帕米尔高原,东达雪域岷山,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北至阿尔泰山山麓海拔30005000米的高原、高山、亚高山区域。研究表明,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牦牛进化出能够适应高原低氧寒冷环境的独特呼吸系统结构、强大的心肺供氧功能、被毛及相关关键功能基因表达,能够较好地适应高寒牧区独特的气

4、候生态条件。目前,我国牦牛超过1600万头,因其较强的高寒环境适应能力和放牧草食家畜特性,绝大多数仍将继续分布于我国青海、西藏、四川西部高原、甘肃南部草地和祁连山区、新疆天山山脉、云南西北部高山区、内蒙古阿尔泰山区等地区。利用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发展重点在于养殖模式与技术的转型升级。 2.半农半牧区、农区养殖区域扩展延伸 随着近年来产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牦牛的养殖区域将逐步扩展延伸,更加多元化。针对高寒牧区草地超载退化与牦牛养殖饲草料供给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的突出问题,牦牛养殖区域更加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高原牧区牦牛繁育和架子牛基地功能进一步凸显,牦牛育肥生产向半农半牧区的转

5、移,即能较好地利用区域的农作物副产物饲草料资源,同时气候环境差异较小且极端天气少,牦牛适应性良好。各地研究显示,半农半牧区域牦牛养殖在生产性能提升、越冬保膊等方面效果显著。低海拔农区畜牧产业基础良好、产业链完善、资源丰富,牦牛的低海拔农区养殖将成为牦牛产业提质增效的另一发展趋势。由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牦牛低海拔农区健康高效养殖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的应用表明牦牛的异地育肥能够有效缓解高原牧区草场载畜压力,解决牦牛出栏周期长、冷季掉漂死亡、肉品质差、高原地区饲草运输成本高等问题,提高耗牛肉品质和养殖效益,也能够弥补低海拔农区牛源短缺,稳定牛肉市

6、场,为未来牦牛养殖区域向农区的延伸扩大提供了技术和产业基础。目前,四川省阿坝州、甘肃省甘南州、青海省涅源县等地半农半牧区,四川省成都市、雅安市和西 藏自治区拉萨市、甘肃省天祝县等地农区牦牛异地舍饲育肥出栏模式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良好效益。未来,半农半牧区牦牛舍饲错峰出栏和低海拔农区耗牛高 效舍饲育肥模式将继续扩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牦牛的半农半牧区、农区养殖应当因地制宜,对于气候特征差异不大的区域,可采用12年或长期的养殖出栏周期。对于夏季气温较高的区域,为避免夏季热应激,应选择34岁牦牛,适当缩短集中育肥时间至68个月,达到短期育肥错峰出栏效果。牦牛产业未来发展应以高寒牧区草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为

7、根本,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技术,转变产业生产模式,向半农半牧区、农区等多层次、多元化区域延伸扩展,促进区域间季节性生产互补、养殖资源互补,将是牦牛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和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 展,助推牦牛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牦牛高效养殖技术与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1.草畜平衡可持续发展 由于牦牛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布特点,放牧养殖仍是未来主要生产形式,放牧模式下草原生态压力持续存在,营养供给季节性不平衡造成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依然是牦牛养殖技术与模式发展所面临和需要解 决的关键问题。就牦牛产业现状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方针而言,牦牛产业的发展需要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8、畜群结构优化、合理补饲、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种养结合等草地资源合理放牧利用技术模式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将推 动牦牛产业从传统畜牧业向草畜平衡可持续发展转型。随着我国饲草产业特别是高原地区饲草产业的发展,高寒牧区、半农半牧区人工草地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牦牛产业饲草料资源供需现状将逐步改善。牧户卧圈种草自给自足、村社打贮草基地、龙头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等多种形式的人工草地饲草料生产体系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牦牛产区实现草畜平衡的饲草料资源缺口。但同时,人工草地利用年限偏短、产量不高、收获方式相对落后、加工方式单一、草畜高效转化技术缺乏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人工草地种植技术、草产品加工、农作物

9、副产物资源饲料化利用技术研究,以及天然草地、人工饲草、农作物副产物的营养价值、消化特性评定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的持续推进,将有利于实现草畜高效转化,对牦牛产业草畜平衡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牦牛精准营养技术研究 在解决牦牛养殖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准确分析耗牛个体对养分的需要量,在日粮中提供精确平衡的养分供给,通过营养供需平衡实现毛牛精准营养,才能够推动牦牛日粮科学化、精准化、差异化,达到牦牛养殖健康、高效、生态、优质的目的。但牦牛营养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无毛牛营养需要标准,牦牛日粮的配制仍多参考肉牛饲养标准,国内关于牦牛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素需要的部分研究已有报道,并随着产业科

10、技水平的提升将逐渐完善,形成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目的牦牛营养需要标准,未来仍需要更加系统、精细的研究积累。在营养需要标准逐步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不同阶段不同生产目的牦牛能量、蛋白质、非蛋白氮、矿物质、维生素、益生菌、酶制剂、能氮平衡等营养供给技术研究,及其对消化道微生物菌群、机体营养代谢机制、养分沉积等的深入机理分析。基于全程营养调控、精准饲养、因地制宜的饲养模式与技术研发,将有助于推动牦牛产业标准化发展。 3.建立完善牦牛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 牦牛养殖的出栏效率是影响产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牦牛放牧补饲、舍饲、异地育肥、季节性错峰出栏、母犊培育技术等研究结果显示牦牛的生长潜力

11、较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此方面的技术产品需求亦会更加迫切。现有技术的熟化、集成创新与应用,以及营养均衡供给、生态牧养、差异化育肥技术、专用配方与饲料产品研发等领域标准化技术、产品体系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实现牦牛养殖提质增效,缩短出栏周期。其次,牦牛肉产品受其品种特性和养殖模式影响,出栏周期长,肌肉食用品质如剪切力、系水力、肌内脂肪含量等方面较其他牛种相对较差,通过营养调控技术与标准化养殖模式的研究应用,探究营养素、营养水平对牦牛肌肉品质的影响和分子调控机制,能够从科学与应用层面保障牦牛肉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并支撑品质的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耗牛养殖区域资源素赋特点,充分利用九龙耗牛、亚丁牦

12、牛、麦洼牦牛、金川托牛、玉树牦牛等地方优良遗传资源,以耗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为目标,建设包括毛牛现代化圈舍、智慧牧场、饲草加工、阶段化差异化日粮、繁育体系、标准化饲养管理等要素的毛牛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提高牦牛出栏效率和养殖效益,将是牦牛产业标准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4.单一模式向多元化产业模式转变 产业模式方面,牦牛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以高寒牧区为主的发展区域。如何基于高原草地资源完善和拓展产业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高效、资源、产品”仍将是牦牛产业模式构建的核心要素,耗牛产业需要不断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产业模式,由传统单一产业模式向多元化产业模式转变。例如:“种养结合”构建种草养畜绿色循环产

13、业模式,通过人工饲草基地实现饲草料季节性均衡供应、高效养殖、粪污的有机循环利用。“放牧+季节性补饲+圈养”的家庭牧场模式,缓解“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提升牦牛养殖 效率。“放牧繁育+集中育肥出栏+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的产业模式,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放牧,缩短出栏周期,产品精深加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品质与附加值。同时,牦牛养殖向半农半牧区、农区等区域延伸的立体养殖模式,有助于促进区域间季节性生产互补、养殖资源互补。构建牧繁农养的技术体系和产业模式,充分发挥高原牧区牦牛繁育和架子牛基地功能,牦牛育肥出栏阶段向饲草料更丰富和产业链更加完善的低海拔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转移,大力推广低海拔牦

14、牛异地越冬、舍饲育肥、错峰出栏等饲养模式,在转移草原载畜压力的同时,提高牦牛生长效率。诸如以上以及更多更科学的产业模式的建立和示范推广,在推动牦牛产业可持续高效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将越来越突出。 5.构建标准化、组织化、现代化全产业链模式 牦牛产业标准化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和措施,也是实现产业现代化的战略需要。改变传统的“靠天养畜”放牧模式,以现代科学技术支撑、标准化技术规范、现代经营模式运营、标准化产业体系引领耗牛产业的标准化发展,将促进牦牛产业转变生产方式,实现转型升级与产业效益提升。其次,集成专业技术服务、利益联结与带动机制、市场需求导向、新型生产经营体系构建,推动牦牛产业组

15、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牦牛产业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牧户为基础的产业组织化雏形,但仍存在实际运营能力、服务能力与带动效应有限,利益联结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产业带动等问题。在高寒牧区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企业引进扶持以及科技力量的持续投入和引导下,构建从牧区繁育基地到良种选育,从高效养殖、出栏到屠宰、产品精深加工,从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到食品餐饮的全产业链结构,从而形成环境友好化、标准化、组织化、现代化的牦牛全产业链生产体系。 (四)疾病防控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方法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广泛应用,为牦牛疾病防控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牦牛疾病防控的发展

16、趋势如下。 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牦牛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牦牛疫病实时监测体系,做到重大疫病早发现、早预防。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牦牛疫病病原、新型疫苗的研究,研制多肽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缺失疫苗等复合疫苗,做到一针防多病,解决目前牦牛疫苗免疫效果不好、操作强度大、有副作用等问题。开发适合牦牛使用的新药物剂型,通过几种药物复合配制,研制浇泼剂、涂擦剂、气雾剂等,减少治疗应激和劳动强度。主动适应国家畜牧业生产的减抗替抗行动,研制牦牛疾病防治的专用特 效药物,研发益生菌和藏药等绿色保健产品,并深入研究这些药物在牦牛体内 的代谢和残留规律,减少药物在牦牛体内的残留和环境风险。 (五)饲草料供给趋势分析 1.天然草地资源合理放牧利用 畜牧产业中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65%以上,饲草料均衡供给、降低饲料成本是养殖阶段的基本目标,饲草产业也是牦牛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基础。以放牧为主要养殖方式的牦牛产业,其饲草来源绝大多数为天然草地资源,靠天养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