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11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4487462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11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11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11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11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11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11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检测卷专题11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1化学实验基础(本卷共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B 1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l 35.5 第I卷 (选择题共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所选试剂、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均正确的是气体试剂制备装置收集方法A和稀硫酸beB和adC和稀硝酸bdD与双氧水bd【答案】B【解析】A石灰石与稀硫酸生成的硫酸钙微溶,阻碍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CO2可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A错误;B和为

2、固固加热,选用a做发生装置;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选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选d,B正确;CCu与稀HNO3生成NO,会和空气反应生成NO2,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C错误;D 氧气密度大于空气、难溶于水,不能选择向下排空气,应该选择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D错误; 故选B。2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备Na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A的名称为圆底烧瓶B装置B中铜的作用是提高NO的生成率C装置C中装的药品可以是碳酸钠固体D装置E中的酸性KMnO4溶液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生成的NO2【答案】B【解析】制备NaNO2并对其性质作探究,由实验装置可知,A中发生,B中稀释挥发的硝酸和将生成的二氧化氮转化

3、为NO,C中固体干燥剂干燥NO,并除去可能混有的酸雾,D中发生2NO+Na2O2=2NaNO2,E中高锰酸钾吸收尾气NO;A装置A的名称为三颈烧瓶,故A错误;B二氧化氮在B中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与Cu反应生成NO,故装置B中铜的作用是提高NO的生成率,故B正确;C为保证制得的亚硝酸钠的纯度,应除去二氧化碳、水等杂质,则C装置中盛放的试剂可以是氢氧化钠固体,不能选碳酸钠固体,故C错误;DE装置的作用是利用高锰酸钾溶液的强氧化性氧化吸收有毒气体一氧化氮,吸收有毒的NO气体,避免污染空气,故D错误;故选B。3下列实验操作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BCD演示喷泉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的热

4、稳定性观察纯碱的焰色试验制备氨水【答案】D【解析】A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装置中压强减小,能形成喷泉,A正确;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钠受热不分解,实验可以比较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B正确;C焰色试验是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反应;钠离子的颜色反应为黄色,C正确;D氨气极易溶于水,图中装置会导致水倒吸实验设计错误,D错误;故选D。4利用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B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C用此装置完成喷泉实验D测量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答案】C【解析】A氯化铵分解后生

5、成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又化合生成氯化铵,不能制备氨气,应选铵盐与碱加热制备,故A错误;B利用沸点差异蒸馏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图中蒸馏装置合理但是缺少温度计,故B错误; C氯气易与氢氧化钠反应形成压强差,产生喷泉现象,故C正确;D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故D错误;故选C。5将浓盐酸加到中进行如图(ac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所示的探究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处变黄色,说明具有还原性Bb处变橙色,说明非金属性Cc处红色逐渐变浅,说明具有漂白性D浓盐酸与反应,只体现HCl的酸性【答案】B【解析】Aa处变黄色,说明好和亚铁离子反应生

6、成铁离子,氯元素化合价降低,体现氧化性,A错误;Bb处变橙色,说明氯气和溴化钠反应生成溴单质,则非金属性,B正确;C挥发出的盐酸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c处红色逐渐变浅,故不能说明具有漂白性,C错误;D浓盐酸与反应,反应中氯元素化合价升高,HCl也体现出还原性,D错误;故选B。6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中含有的少量B用图2所示装置蒸干饱和溶液制备晶体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气体D用图4所示装置分离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答案】D【解析】A氯气也与氢氧化钠反应,应该用饱和食盐水,A错误;B氯化铵加热易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氨气,得不到氯化铵晶体

7、,B错误;C纯碱是碳酸钠,不是块状固体,不能用该装置,应该用大理石,C错误;D碘易溶在有机溶剂,萃取后分液即可,D正确;故选D。7用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去)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制取二氧化硫B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C干燥气体D分离溴水中的【答案】C【解析】A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需要加热,图中缺少加热装置,选项A错误;B乙酸乙酯在烧碱溶液中水解,小试管中应选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选项B错误;C二氧化硫不与浓硫酸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选项C正确;D乙醇能与水任意比互溶,不能用于萃取溴水中的溴,无法分离溴水中的溴,选项D错误;故选C。8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A图

8、I:比较乙酸和碳酸的酸性的强弱B图II:测定醋酸的浓度C图III:提纯混有少量C2H4、的CH4D图IV: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答案】B【解析】A乙酸有挥发性,所以应先除去乙酸再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右端试管口不应封闭,A错误;B在醋酸待测液中加入酚酞,可准确判定滴定终点,测定醋酸的浓度,B正确;C酸性KMnO4溶液会将乙烯氧化为CO2,引入新杂质,C错误;D电石制得乙炔中常含有H2S、PH3杂质,直接通入溴水中会干扰乙炔性质的检验,应先通入硫酸铜溶液中除去H2S、PH3,D错误;因此,本题选B。9下列装置(固定装置略去)组装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利用图甲检查气密性 B利用图乙进行中和反

9、应反应热的测定C图丙为滴定结束时的刻度,读数为12.20mLD利用图丁验证铁的析氢腐蚀【答案】A【解析】A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向里推动活塞,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液柱说明不漏气,A正确;B温度计应该放在烧杯内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B错误;C图丙为滴定结束时的刻度,读数为11.80mL,C错误;D中性环境中铁发生吸氧腐蚀,D错误;故选A。10下列除去括号内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A硝基苯(苯)蒸馏B乙烯(二氧化硫)氢氧化钠溶液C乙烷(乙烯)酸性溶液D乙酸乙酯(乙酸)饱和碳酸钠

10、溶液,分液【答案】C【解析】A硝基苯、苯互溶但沸点不同,故用蒸馏方法分离,选项A正确;B二氧化硫与NaOH反应,乙烯不能,洗气可分离,选项B正确;C乙烯与酸性溶液能够发生反应,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会产生新的杂质,选项C错误;D乙酸与饱和碳酸钠反应后与乙酸乙酯分层,然后分液可除杂,选项D正确;故选C。11氯化铝熔点低易升华、易潮解、水解。实验室常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氯化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通过旋转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氯气的流速B试剂X可选用饱和食盐水,长导管的作用为平衡压强并观察导管是否堵塞C待装置丙中充满黄绿色气体时,再点燃酒精灯D试剂Y可选用碱石灰,既能吸收多余的Cl2又能防止空气中的水

11、蒸气进入装置丁【答案】B【解析】装置甲中利用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反应制取氯气,为防止生成的氯化铝水解,氯气经浓硫酸干燥后通入丙装置和铝粉反应,装置丁中冷凝收集氯化铝,之后用干燥管吸收未反应的氯气,并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A可通过旋转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浓盐酸滴落的速率,从而控制氯气的流速,A正确;BHCl也可以和铝反应生成氯化铝,该实验中无需除去HCl,反应需要除去水蒸气防止氯化铝水解,所以X为浓硫酸,B错误;C为防止铝粉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应先利用氯气排尽装置内空气,C正确;D氯气有毒需进行尾气处理,同时还需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碱石灰既能吸收多余的Cl2又能吸水,D正确;故选B。12下列“实

12、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A将少量固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利激性气味气休,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说明固体中存在NH4+B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淀粉KI溶液,溶液不变蓝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IO3-,C将油脂滴入稀硫酸中,振荡,滴加新制氢氧化铜,未出现绛蓝色说明油脂未发生水解D加热少量硝酸铜(产物为、NO2、O2),将产生的气体收集,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说明NO2具有助燃性【答案】D【解析】A该实验现象说明生成NH3,固体中不一定含有NH4+,也可能是尿素或者氮化镁等,故A错误;B由于没有酸化,I-和IO3-无法反应生成I2,故溶液中可能含有I

13、O3-,故B错误;C水解液呈酸性,加入的新制氢氧化铜会被酸中和,从而无法检验是否有甘油生成,即无法判断油脂是否水解,故C错误;D硝酸铜受热发生反应,产生的气体中,而空气中,而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无法复燃,在产生的气体中可复燃,说明NO2具有助燃性,故D正确;故选D。13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选项目的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A钢铁的吸氧腐蚀过程有生成往装有铁钉的试管中加入3mL饱和氯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取少量铁钉附近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1滴溶液出现蓝色沉淀,说明有生成B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向2mL10%的溶液中滴入5滴5%NaOH溶液,再加入2mL葡萄糖溶液,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

14、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C溴乙烷可以发生消去反应将溴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试管中的溶液紫色褪去,说明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D测定碳酸氢钠加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向装有固体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水,振荡,将温度计插入其中,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温度计示数略有上升,说明该过程放热【答案】A【解析】A钢铁的吸氧腐蚀过程中产生的可用溶液检验,出现蓝色沉淀,说明有生成,故A正确; B新制氢氧化铜的配制需要碱过量,应向2mL10%的NaOH溶液中滴入5滴5%溶液,再加入2mL葡萄糖溶液,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故B错误;C乙醇易挥发,溴乙烷与NaOH的乙

15、醇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中有乙醇蒸气,乙醇具有还原性,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影响乙烯的检验,故C错误;D碳酸氢钠固体中滴入几滴水的过程是吸热过程,现象和结论错误,故D错误;故选A。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取试样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若变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B在萃取操作中往往因为振摇而使得分液漏斗中出现大量气体,可以通过打开上口瓶塞的方式来放气C在“镀锌铁皮锌镀层厚度的测定”实验中,将镀锌铁皮放入稀硫酸中,待产生气泡的速率显著减小时,可以判断锌镀层已反应完全D探究影响与稀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快慢判断反应速率【答案】C【解析】A应该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故A错误;B出现大量气体,是通过打开下面活塞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