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4487425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突破练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据考古研究,从史前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逐渐呈现一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由此可见()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A.B.C.D.2.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近年来,古风日渐兴起,汉服也越来越多地

2、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或云鬓轻挽、裙裾飘飞,或娉娉袅袅仙气飘飘,或高冠环佩、风度翩翩这些身着古装置身花海、竹林、古建筑等风景里的年轻人,成为一道靓丽的“流动”风景线。古风的兴起()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表明民族传统文化既属于民族,也属于世界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人们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记忆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加了生活中的美感A.B.C.D.3.2021年5月22日,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

3、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这一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名字()“祝融号”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生动体现体现了中华民族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体现了在太空舞台上彰显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能够彰显文化自信,使各国认同其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密码A.B.C.D.4.“清晨,当你起床端起第一杯咖啡时,或许无法想象咖啡的清香来自茶叶的故乡中国,而这杯咖啡或许正在改变中国咖农的命运。”这是在西方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的动画短视频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中的一段旁白。该短视频的热播有利于()创新文化传播途径,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增强全球消除贫困的信

4、心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融相通传播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引领全球脱贫事业A.B.C.D.5.一嘴沙子、一脸尘土、一口方言,看起来“土得掉渣”的某扶贫电视剧展现了惊人的吸粉力,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以下是部分观众的评论:观众1该剧是一部真正被观众送上热搜的好剧,里面的场景、人物造型、口音都能引起共情,让人身临其境。观众2扶贫题材不好拍,但这部剧没有尴尬地空喊口号,生动地讲述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建设宁夏的那段历史,还原了当年的真实故事,制作精良,是一部让人忍不住二刷的好剧。从中可以看出,文化创作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引发文化共鸣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激发创作者的

5、灵感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推动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A.B.C.D.6.一位来自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的藏族男孩凭借一段短视频火遍全国,造就了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大众传播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告诉文旅人,脚踏实地挖掘文化精粹,全心全意打造旅游精品,在此基础上做好文旅融合和“文旅+”,才是推动今后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和有力抓手。该现象启示我们()文化旅游应加强文化引领,深层次挖掘自身文化魅力坚持旅游与文化相结合,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动力推动文化发展应该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前提A.B.C.D.7.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播

6、出以来广受好评。该节目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从中选取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人物和故事,融合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以致敬经典的方式传承经典,更挖掘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该节目广受好评是因为()挖掘现实主义题材中的时代精神,丰富了流行文化在守正创新中做到了“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到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实践讲好中国故事A.B.C.D.8.漳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一系列未成年人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等红色遗址;老红军、老战士

7、进校园为学生带去最鲜活、最生动的故事。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青少年提供精神指引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意在用革命文化之火,激发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磅礴力量能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A.B.C.D.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要坚守传统习俗,同时融通古今中外文化资源,

8、综合创新要依靠人民,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善于运用外来文化直接解决中国的时代问题A.B.C.D.10.(2021北京卷,2)“一字一图画,一语一境界。”中文优美、简约、深邃、博大,书写并传承了中华文化。中文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国际官方语言文字之一,联合国设定每年4月20日为“中文日”,取典于仓颉在“谷雨”时节造字的传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语言文字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展现了文化多样性语言文字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钥匙,搭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汉字产生于中国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全人类共同财富“中文日”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文影响力A.B.C.

9、D.11.我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送文化”,也“种文化”。有些地方的文化队伍、乐团的成员都是农民,他们拿起乐器,不但上了央视春晚,而且在国外的音乐节上斩获佳绩。他们坚持“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把党的政策、群众的生活编成歌谣小品、快板,送到田间地头。清新的旋律、动人的故事提高了村民的修养,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送文化”和“种文化”()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活力目的是促进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均衡发展A.B.C.D.12.一部由“山东人写,山东人拍,山东人演”的地道鲁剧,展现了山清水秀、泥土芬芳的沂蒙大地,从“文化扶贫”这一独

10、特角度切入,讲述了一个用文化扶贫、扶志、扶智,最终实现文化致富的新故事。小村庄映照大时代,小故事抒写大情怀。该剧的成功说明()融通各种文化资源是实现文化综合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和支持各种文化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A.B.C.D.13.敦煌文化绵延千年,为了更好地打造时代新坐标,敦煌研究院携手某知名互联网公司联合出品“敦煌动画剧”,生动解读了那些跨越千年的壁画故事,并通过互联网科技与大众连接,推动其传承与弘扬。“敦煌文化+互联网”的模式()A.融入了当今时代元素,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B.

11、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C.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克服了民族虚无主义,创新了文化的传播方式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A.B.C.D.15.近年来,从酱菜制作工艺到京剧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为核心题材的影视剧,在知识普及、情节

12、设计、人物塑造、服装道具等方面真实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细节,借助网络平台及媒体,让以往曲高和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亲和的讲述方式、传奇的故事情节走近年轻观众,有声有色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影视助力“非遗”出圈表明()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更能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和魅力文艺作品守“根”聚“魂”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才能解密文化遗产存在的根本价值真实呈现文化遗产是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创新性发展A.B.C.D.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专程前往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瞻仰

13、革命文物、倾听历史回响。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在看到了血战湘江的油画、可爱的中国的手稿等文物时说:“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1934年11月,三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简陋的床铺上只有一条烂棉絮与草蓑衣,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三位女红军决定把仅有的一条被子留下来给徐解秀夫妇御寒用,但他们怎么也不肯接受。最后,一位女红军用剪刀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

14、陈列馆时指出:“今天,我们重温这个故事,仍然倍受感动。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021年3月30日,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利用好革命文物对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价值。(1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宁夏水洞沟、浙江上山、辽宁牛河梁、浙江良渚、陕西石峁、

15、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等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国先民在培育农作物、驯化野生动物、寻医问药、观天文察地理、制造工具、创立文字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在悠久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四大发明”以及漆器、丝绸、瓷器等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