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月亮****转 文档编号:363554143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学校_ 年级_ 姓名_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

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B称量固体C检查气密性D加锌粒2小明同学依据描述书写的化学符号:两个氮分子:2N2;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臭氧分子:3O;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S;两个铁离子:2Fe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H2O;2价的镁元素:Mg2+。其中正确的有()A B C D3化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实验者的化学素养,下列实验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A取用固体药品B加热立即收集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D结束时停止加热4下列不属于化合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C水通

3、电时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D由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5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是 ( ) AABBCCDD6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A空气组成B原子结构C微粒与元素关系D地壳中元素含量7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过滤B倾倒液体C滴加液体D连接仪器8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9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中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

4、(g)1209065反应后质量(g)8610822aA表中a的值为10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C丁一定是催化剂D反应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15:110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ABCD实验现象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象品红加入水中后整个液体变为红色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50mL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解释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常温时分子不运动,加热时分子才运动分子间有间隙AABBCCDD11下列物质中,存在游离态氧元素的是A蒸馏水中B氯酸钾加热后的生成物中C硫燃烧后的产物中D双氧水中12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给液体药品加热B除去水中的泥沙

5、C取用液体药品D读出液体的体积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图1是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图,图2是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出的集气瓶中气压变化图。(1)实验中红磷要足量的原因是什么_?(2)用化学式来表示BC段发生的反应_。(3)连接好实验装置,将压力传感器接入电脑,在红磷点燃前即打开示波器开关。实验过程中体系内的气压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图象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_(写一条即可)14化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C的名称是_。(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除棉花外需要增加的一种仪器是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若用装置H

6、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_(填“a”或“b”)端通入;用该方法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试管发生了炸裂,请分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_(写一条即可)。(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又能方便添加液体,可选择的装置组合为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到的作用为_作用,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为_。1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没有观察到现象,小组向学对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又做了如图所示两组实验。(1)(实验一)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旋紧瓶盖振荡,观

7、察到_,小组同学认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此实验是想从_角度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_,得到了小组其他同学的认同。(2)(实验二)实验装置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溶质溶解性溶剂氢氧化钠碳酸钠水极易溶易溶乙醇易溶微溶(温馨提示)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把注射器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写出该

8、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是_。此实验从_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16在科技节上,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玻璃棒的作用是_。制作过滤器的过程如下图所示,正确操作顺序为_(填序号,下同)。(2)实验2中,在保鲜袋内加入少量酒精,排出袋内空气后封闭,放在热水中,发现保鲜袋迅速鼓起。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_。三、实验题(本题包括

9、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我国约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冶炼黄铜,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CuZn),它可以用来制造电器零件及日用品。小华利用一瓶稀盐酸和相关的仪器,测定黄铜样品的组成(不考虑铜中的其它杂质)。将30ml稀盐酸分别加入到10g黄铜粉末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见下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连续加入盐酸的体积/mL101010生成氢气的质量/g0.080.080.04 (1)从上表数据分析,小华用10g合金粉末共收集到氢气 g;(2)求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18蛋白质是由丙氨酸(C3H7NO2)等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根据丙氨酸的化学式计算:(1)C3H7NO2的相对

10、分子质量是_。(2)丙氨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C:H:N:O=_。(3)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结果保留0.1%)(4)8.9g C3H7NO2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是_g。四、计算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2分)19(10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2个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1)上述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_(填“实验1”或“实验2”)。(2)上述实验方案中,指出不合理的方案(填“实验1”或“实验2”)并说明原因_。20(12分)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实验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1)现欲配制一瓶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氯化钠固体_g。下列实验操作与目的

11、分析均正确的一组是_(填序号)。项目实验操作目的分析A称量时,将取出的过量氯化钠放回原瓶节约药品B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量C称取氯化钠时,在天平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整洁美观D量取所需水时,视线与量简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准确读数(2)实验室若用恒温蒸发的方法将15%的氯化纳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与丙烧杯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的是_烧杯中的溶液(填序号)。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C2、B3、A4、B5、D6、A7、C8、D9、B10、C11、B12、D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

12、,每小题7分,共28分)13、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减小 14、铁架台 酒精灯 a 试管外壁有水珠 A、B、C、D、F 催化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 15、软塑料瓶变瘪 反应物消失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产生上述现象 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 CO2+2NaOH=Na2CO3+H2O 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 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气球变瘪,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生成物的产生 16、漏斗引流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1)0.2 (2)35%18、89 36:7:32:14 15.7% 0.7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2分)19、实验1 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 20、4.5 D 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