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为话题导写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3546151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为话题导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为话题导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为话题导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为话题导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为话题导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为话题导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为话题导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为话题导写原题再现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又有怎样的思考?班级学习小组准备展开一次讨论,围绕上述材料展开思考。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本题是引语式材料作文。分析材料,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从“儿时”到“长大”,这段成长历程到底发生了什么?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到担忧”与“觉得正常”都无可厚非,必有其理;而外界对这两种态度的反应也是众

2、说纷纭,莫衷一是。题目在顶层设计上给思想探究提供了无限可能,学生尽可以信马由缰,自由驰骋。对于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作多样化的探求,以下面提到的几个问题为例:1.教育功利化的危害。应试教育只重答案,轻视过程:“凡事只有唯一,服从就是最好”束缚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于是学生习惯于接受,问题越来越少,标准答案成了唯一真理。反观优秀的教育都是重视启发和引导,多问为什么,培养兴趣。2.社会快速发展的后遗症。当下社会上紧张的、功利至上、效率至上的生活方式与节奏,严重影响人们的批判性思维。久而久之,人们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我们也能感觉到先知先觉的

3、人开始放慢生活脚步,放弃多余的物品的断舍离生活方式等都在保护我们对生活细微和敏锐的感受。3.信息时代的整端。因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轻易获得造成人们习惯于接受“送来的结论”,不愿再去寻根究底,搜索枯肠。所以我们开始阅读整本书,在大部头里寻找完整的答案。4.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娱乐至死的流行文化消解了独立思考的价值,网络游戏、短视频、动漫泛滥,读图时代严重挤压了思考空间,只看结果渐成人们心中的不二选择。探究问题,要结合辩证思维,上述审题中探究的话题,我们要全面审视事物,避免片面性、孤立性、绝对性和主观性,这样分析问题更有高度、深度和力度,更容易使人信服。题干要求写作“发言稿”,要注意格式

4、。参考立意参考立意:1.保持好奇,永远年轻。2.人生不同阶段,对知与行有不同的思考。3.务虑务实,相得益彰。4.大胆创新发问,小心求证,坦然面对各种结果。时评赏析呵护创新的“好奇心”2021-02-08 10:03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向贤彪好奇心,可说是对未知事物特别关注的强烈兴趣,对陌生领域刨根问底的极大热情,对熟悉领域潜心钻研的无限执着。“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去年,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

5、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特别提及“好奇心”。没有好奇心,就没有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面对迢迢银河,想象着牛郎织女,演绎出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源自民众的好奇心;创立“日心说”、揭开天体中许多奥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源自科学家的好奇心。与成年人相比,娃娃们的好奇心更加丰富多彩。比如,看到蜻蜓,他们就会联想到飞机,好奇飞行的原理;看到花朵,他们就想到公园,会问如何建造尽管孩子们很稚嫩,但他们有时所展现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确可贵。从半空中投掷鸡蛋,怎样才能让它完好无损呢?这曾是几个孩子的好奇心。一位中学老师就此设计了“投蛋竞赛”,要求参赛各队从高处平台上同时投下一个生

6、鸡蛋,落地时不得损坏,取最后落地者为第一名,并强调不准用绳子拴着鸡蛋往下扔。孩子们的办法五花八门,有一个队别出心裁:他们把鸡蛋装在填充着棉花的木盒里,然后绑在一个小降落伞下面。最终,该队不仅获得第一名,还被评为“最具创意奖”。事实表明,关注孩子的好奇心,努力搭建探索与展示的平台,能够助其增加对科学的兴趣,有效培育创新精神。生活中,有些发明创造,正是从孩子们的大胆设想或灵机一动起步,而后再由成年人帮助完成的。在一些人看来,娃娃们的某些好奇心似乎太过“出奇”,甚至带有某些“破坏性”“危险性”。但如果缺乏包容,动辄呵斥一番、下一道禁令,便可能毁掉一个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这样一个故

7、事:他一位朋友的孩子,把家里新买来的一个金表拆坏了,他的朋友就惩罚了孩子。陶行知听说后,建议这位朋友带着孩子把金表送到修表铺,在钟表师傅修理时,让孩子在一旁跟着学习如何修表。这样一来,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孩子不仅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还由此获得了新的知识。涵养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既呵护珍贵的好奇心,又让好奇心中蕴藏的创造火花得以迸发,往往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是无限的,蕴含着创造的源泉,寄托着未来的希望。面对孩子们的好奇心,满腔热忱地予以呵护、积极引导,努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大批具备科学家

8、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就将脱颖而出,为建设科技强国厚植人才沃土。以好奇心助力基础研究来源:人民日报2020-12-03 06:31作者:周珊珊像潺潺雨声,像汽船鸣笛,像心脏跳动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寄送本科生录取通知书时附赠一张黑胶光盘,其中刻录着一组“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这段声音是“中国天眼”FAST捕获的脉冲星信号,经过处理转换成音频。这种为学子寄送“宇宙声音”的方式,点燃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为什么要重视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不仅可以让一个人从科学研究中收获乐趣,还可以成为推开真理之门的助推器。习总书记不久前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

9、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从科学发现自身规律看,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通过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来推动,另一方面很多时候也要依靠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而从实践观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禾下乘凉梦想让袁隆平培育出高产的籼型杂交水稻,对植物分类学的极大兴趣让屠呦呦打下了发现全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基础,好奇心驱动科学发现的例子比比皆是。新奇想法和求知欲望越强烈,探索和钻研的劲头就越足。只有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才能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当然,从单纯感到好奇到实现科

10、研突破之间,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科学探索之路漫漫而修远,少不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毅力和定力。正是靠着对未知放射性物质的好奇,居里夫妇花费近4年时间,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氯化镭。大学本科期间对量子物理产生好奇的潘建伟,潜心研究量子技术、建设科研团队,终于在量子纠缠领域形成了世界级研究成果,成为我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这说明,新奇想法只有通过刻苦探索才能成为现实。好奇心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打交道”的必然结果。尚处襁褓之中,一个人就会试着用眼睛、手和嘴巴来“向外探索”;咿

11、呀学语之后,婴幼儿便不知疲倦地发问: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人是从哪里来的?正因如此,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厚植科学素养。从呵护好奇心、激发科学兴趣,到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能力,再到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科研后备人才,好奇心的培养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古往今来,好奇心驱动着中华民族完成了无数享誉世界、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发明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努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广大科技工作者激发好奇心、坚定自信心,勇登科学最高峰,勇

12、闯科技“无人区”,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好奇心、创造性思维与科技创新2020-11-06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李珍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多次提到“好奇心”。他指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在基础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如何突破底层认知局限、激发个体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好奇心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也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好奇心是指个体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对未知

13、和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机。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个体在遇到新奇事物时,会主动提出问题,并产生通过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19世纪以来,学术界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好奇心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等问题。研究发现,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它不是少数人才具有的特质,而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禀赋,如同恐惧、焦虑等情绪一样,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既是本性使然,也是生存之本。在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感言或传记中,人们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他们成功的内在动力,他们往往从孩提时期就对科学知识呈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产生热衷于非确定性、新奇感、复杂性以及探索的定势偏好,这

14、种偏好是唤起和推动个体行为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因而,好奇心也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好奇心在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能够被引导、激发,也能被限制、约束。好奇心虽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随着人的成长,在与他人、集体或社会互动过程中,好奇心会逐渐具有一定的目标性。例如,父母、老师、同伴以及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其他社会成员或集体采取各种形式的奖掖或认可,可能会激发个体对特定活动的好奇心,使其转化为求知激情、审美情趣和执着探索的精神,而各种形式的惩罚、排斥等显性或隐性的规训可能会抹杀个体天生的好奇心,进而扼杀其创造力。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剂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思

15、维方式,能够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领域和新成果,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尤其是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直觉思维。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探索和研究未知事物的心理倾向促使人们不断求新求异,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创造性思维不仅是知识和能力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创新的动机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创新动机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好奇心与功利心。好奇心源于内在价值,追求的是情感上的满足;功利心来自外部评价,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科研奖励确实能够成为科学研究的强大动力,但功利心难以驱动真正的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因为这些创新的源头在于基础研究。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指出,基础研究工作

16、的原始动力是人的好奇心。基础研究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从科学家发现一个新现象到转化为技术和市场化运作,大约需要历时20至40年,并且,基础研究的结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当科学家深入探索到一个未知领域,他很难预测到这种新知识能够产生什么确切的结果。例如,1880年开尔文勋爵认为“X射线是一个骗局”,但X射线在现代医学上被广泛用来治病救人。1930年卢瑟福认为从原子的嬗变获得能量是荒唐的臆想,但15年后原子弹爆炸。在基础研究中,科学家就像是在一个黑屋子中摸索,他不知道自己将会碰到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成果,只有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才能驱动他的研究。构建好奇心驱动的科教融合体系当前,以单一经济增长为主导目标的传统科技创新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