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第13讲 考点2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

上传人:ya****8 文档编号:363454540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6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二轮:第13讲 考点2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化学二轮:第13讲 考点2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二轮:第13讲 考点2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二轮:第13讲 考点2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考点二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 题组训练考能 题组一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及操作 1(2014江苏化学,5)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 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 MnCl24H2O 解析A 项,利用 MnO2和浓盐酸制氯气,需要加热,故无法达到实验目的;B项,洗气装置气体应该是长进短出,且 Cl2和 HCl 都能与 NaHCO3溶液反应,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 Cl2中的 HCl,故无法达到实验目的;C 项,MnO2不溶于水,MnCl2能溶于水,因此可以用

2、过滤法分离,正确;D 项,加热蒸干时 MnCl2会发生水解:MnCl22H2O Mn(OH)22HCl,无法制得 MnCl24H2O。答案C-2-2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试剂 分离方法 A 溴化钠溶液(NaI)氯水、CCl4 萃取、分液 B 氯化铵溶液(FeCl3)氢氧化钠溶液 过滤 C 二氧化碳(CO)氧化铜粉末 通过灼热的 CuO 粉末 D 乙酸乙酯(CH3COOH)乙醇、浓硫酸 加热蒸馏 解析氯水也能与 NaBr 反应,在原物质中混入了 NaCl,不符合除杂的要求,A 错;NH4Cl 也能与 NaOH 溶液反应,B

3、错;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因此最终得不到纯净的乙酸乙酯,应在混合物中加入饱和 Na2CO3溶液,然后再分液,D 错。答案C 练后归纳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原则(1)不引入新杂质的原则。如果引入杂质则在后续操作中必须除杂。(2)不损耗、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3)实验操作要简便易行。(4)加入试剂的顺序要合理。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题组二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3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 氯

4、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SO24 B 向某溶液中加入几滴 KSCN 溶液,溶液不显红色。继续向溶液中 加入几滴新制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Fe2 C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该气体一定是 SO2-3-品红溶液褪色 D 将少量某物质的溶液滴加到 新制的银氨溶液中,水浴加 热后有银镜生成 该物质一定属于醛类 解析A 项溶液中可能含有 Ag,从而生成 AgCl 沉淀;B 项中溶液最终呈红色,说明加氯水后的溶液中存在 Fe3,但在此之前并不显红色,说明 Fe3是由 Fe2氧化得到;C 项中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不一定就是 SO2,还可能是其他气体,如氯气或 O3等;

5、D 项中能跟新制的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官能团为醛基,而醛基还可能存在于葡萄糖、甲酸、甲酸酯或甲酸盐中。答案B 4(2014襄阳调研)某溶液中可能含有 Na、SO24、Ba2、NO 3、OH、NH 4中的某几种离子,为确定该溶液的组成,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取少量上述溶液,向其中加入硫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2)另取少量该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 NaOH 溶液并加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NH 4 B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NO 3 C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SO24 D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 Na是否存在 解析由实验(1)

6、可知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Ba2,因为 Ba2和 SO24不能大量共存,所以其中一定不含 SO24。由实验(2)可知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NH 4,由于 NH 4与 OH不能大量共存,则不含 OH,由溶液呈电中性知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O 3。根据上述实验无法确定 Na是否存在。答案C 方法总结 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1)气体的检验方法:先观察气体颜色,再考虑其溶于水后溶液的酸碱性,最后考虑气体的其他化学性质。(2)固体的检验:先观察固体颜色,再考虑其水溶性,最后考虑物质的特征性质。(3)无色溶液的检验:先用指示剂或 pH 试纸检验其-4-酸碱性,然后根据离子的特征性质进行检验。(4)有机物的检验:先观察物质的官能团,然后根据这些官能团的性质,确定检验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