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六国论》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363441733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PTX 页数:63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六国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六国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六国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六国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六国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六国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六国论》(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苏 洵洵文体知识文体知识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六国论”是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当当年年苏苏老老泉泉,年年已已二二十十七七。方方知知需需用用功功,发发奋奋读读书书籍籍。并并同同儿儿与与女女

2、,思思究究圣圣人人语语。寒寒窗窗多多少少年年,青青丝丝根根根根白白。父父子子同同进进京京,三三人人皆皆中中举举。皇皇城城咸咸震震惊惊,争争诵诵苏苏洵洵名名。读读书书从从不不晚晚,辛辛勤勤为为第第一一。书山有路勤为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河南郏县三苏园三苏纪念馆河南郏县三苏园三苏纪念馆 苏轼一生官场多舛,辗苏轼一生官场多舛,辗转南北,仙逝后既没葬在故转南

3、北,仙逝后既没葬在故乡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乡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偏偏葬于河南郏县。的常州,偏偏葬于河南郏县。如今的三苏园由三苏坟、三如今的三苏园由三苏坟、三苏祠、广庆寺三部分组成。苏祠、广庆寺三部分组成。三苏祠里保存着建于元代的三苏祠里保存着建于元代的“三苏三苏”泥塑坐像。泥塑坐像。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桥兵变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狸猫换太子狸猫换太子10561056写作背景写作背景靖康之难靖康之难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南宋(公元南宋(公元11271127年年-1279-1279年),始于高宗赵构,年),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终于卫王

4、,共9 9帝。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帝。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隅。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生字词生字词 赂(赂(ll)秦秦 六国互六国互丧(丧(sngsng)率(率(shuishui)赂秦耶赂秦耶 小则获小则获邑(邑(yy)思思厥(厥(juju)先祖父先祖父 暴(暴(pp)霜露霜露 草草芥(芥(jiji)与(与(yy)嬴而不助五国也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洎(jj)牧以谗诛牧以谗诛 当(当(tngtng)与秦相较与秦相较 或未易或未易量(量(lingling )日日削(削(xuxu)月割月割破灭:灭

5、亡兵:武器利:锋利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 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弊:弊端赂:(割地)贿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判断。文本分析文本分析而:连词,表因果关系。亏:亏损。道:道理,原因。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 灭亡的原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文本分析文本分析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 秦国吗?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不定代词,有的人。互丧:彼此相继灭亡。互,由此及彼。率:全都,一概。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译文: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

6、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以:因为。丧:灭亡。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判断句。“也”表示判断。文本分析文本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弊在赂秦。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弊在赂秦六国破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议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二文本分析文本分析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六国破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赂秦而力亏不

7、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总总分分总总故曰:弊故曰:弊在赂秦也在赂秦也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以:凭借。攻:攻战。取:取得。则:就。获:获得。邑:小城镇。城:大城池。译文:秦国凭借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小的收获小的收获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较:比较。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实:它实际数量。“其”代秦之所得。文本分析文本分析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

8、,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所亡:所丢失的土地。欲:想要。患:担心的。固:本来。则:那么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其实:它实际数量。“其”代诸侯之所亡。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译文: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思:回想。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和父辈。暴霜露:曝(于)霜露,即冒着霜露。以:即

9、“而”,才。视:看待。举:拿。以:把芥:小草。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寝:休息,睡觉。而: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割:割让。然后:这样以后。安:安稳。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满足。奉:献,送。弥、愈:更加。判:确定,断定。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

10、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文本分析文本分析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译文:以至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固:本来。宜:应当,应该。以:用。颠覆:灭亡。事:侍奉。得:得当,适宜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 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请概括这段文字列举了那些历史事实?祖先创业的艰难与子孙

11、割地之轻易的鲜明对比“一夕安寝”与“秦兵又至”的鲜明对比 继续揭示赂秦政策的失败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接着作者讲道理进行论证,请概括其主要内容。地地有有限限,欲欲无无厌厌奉奉之之弥弥繁繁,侵侵之之愈愈急急至至于于颠颠覆覆文本分析文本分析对 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者力亏,破灭之道也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终:最后。迁:改变。迁灭:灭亡。与:亲附、亲近。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继:随着、跟随 判断句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12、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既:已经。免:幸免。始:开始,起初。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斯:这。效:效果,结果。始:才。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速:招致。以:用以为:把作为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于:跟、与。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再:两次。却:使

13、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它。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洎:等到。以:因为。谗:小人的坏话。而:却,表转折关系。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为:成为。被动句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慧穷竭,国力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且:况且。处:处在。革灭:消灭。殆:几乎,差不

14、多。智力:智慧和国力。诚:实在。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向使:以前假如。附:亲附,依附。犹:还。译: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数、理:天数,命运。当:通“倘”,假如。或:或许。易:轻易。量:判断。互文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论证了什么道理?不赂者齐 与嬴不助五国燕 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观点(二)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15、 前人论史,往往取诸一端,所论不一定全面,但求持之有故而不及其余,以使言之成理。这种论证,无非是自圆其说。如六国中,齐、燕距秦最远,故秦用兵灭其国稍迟。灭六国及燕,都是统一大势之必然。“以荆卿为计”只是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燕的被灭。作者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否正确?文本分析文本分析试比较燕赵两国的异同地点?相同点1、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形势环境)2、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不同点1、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2、以荆卿为计3、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文本分析文本分析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所以,燕、赵灭亡“诚不得已”。思考思考1、齐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事

16、实论证、假设论证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以:用。封:封赏。事:侍奉。礼:礼遇。名词为动词。并力:合力。恐:恐怕。下:吞下。名词作动词。咽:咽喉。译: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六国)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势:形势。为:被。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日:一天天,名作状。月:一月月,名作状以:而。为1:治理。为2:被。无:通“勿”,不要被动句文本分析文本分析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势:势力,力量。于:比。而:却。犹:还。可以:可以凭借。胜: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