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363433516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2024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23-2024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23-2024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23-2024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23-2024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2024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1、比较符合师生关系实际的是师生之间关系模式是()。A.代际关系模式B.朋友关系模式C.法律关系模式D.代际一朋友关系模式【答案】 D2、师德修养的核心问题是()A.提高师德认识B.陶冶师德情感C.磨炼师德意志D.坚定师德信念【答案】 D3、创造性地发展了西方社会的大学学术研究功能的里程碑式人物是()。A.英国教育家保罗纽曼B.美国教育家杜威C.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D.德国教育家洪堡【答案】 D4、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孟的主张属于

2、( )。A.重利轻义观B.重义轻利观C.义利并重观D.以上都不是【答案】 B5、宋明理学兴盛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大特点是( )。A.言传身教B.天人合一C.知行合一D.反求诸己【答案】 C6、()反映了师德养成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规律。A.引导性原则B.内化性原则C.差异性原则D.连贯性原则【答案】 D7、教师道德原则在教育领域中体现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关系是( )。A.教师职业和社会职业行为总体道德要求的关系B.教师社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C.教师道德行为与社会对教师道德期望之间的关系D.教师个人与他人和社会整体教育利益的关系【答案】 D8、关于良心和义务之间

3、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良心和道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德范畴B.良心是义务的内化形式C.义务和良心都来自于主体内部,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责任D.教师道德良心是教师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答案】 C9、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A.为人民服务B.责权利统一C.集体主义D.按劳分配【答案】 A10、以下关于教师道德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教师道德一般功能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现B.教师道德的最基本作用是指导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协调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保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教育任务的完成C.教师的道

4、德水平不仅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还影响学生的智能发展D.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影响对象是学生,对社会难以产生影响【答案】 D1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原则有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A.质的分析原则B.质量并重原则C.主客体双重性原则D.全面要求原则【答案】 A12、道德的目的是按照()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A.善恶B.法律C.善D.阶级【答案】 C13、体现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他律上的教师个体道德核心范畴是( )。A.道德义务B.道德权利C.道德价值目标D.道德良心【答案】 A14、统率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全过程的是()、主体性原则和质的分析原则。A.实事求是原则B.量的分析原则

5、C.知行合一原则D.目的性原则【答案】 D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师如果无视自己的教育义务,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那必然严重造成教育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B.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教师道德义务观是密不可分的C.高校教师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主要需要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解决D.经过教师教育活动的反复实践和认识,道德义务会内化为教师的“内心需要”【答案】 C16、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的()。A.利益关系B.权力意志C.意识形态D.管理手段【答案】 C1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来比喻教师()的意义。A.教书育人B.为人师表C.教育公正D.教育人道精神【答案】 B1

6、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来比喻教师()的意义。A.教书育人B.为人师表C.教育公正D.教育人道精神【答案】 B19、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具有()的主体。A.能动性B.决定性C.被动型D.主导性【答案】 D20、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A.政治制度B.阶级利益C.生产劳动D.经济关系【答案】 D21、我国古代第一次用学规的形式对教师提出规范要求的是()。A.岳麓书院揭示B.岳麓书院条例C.白鹿洞书院揭示D.白鹿洞书院教条【答案】 D22、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认识正确的是( )。A.教师的某一行为往往仅是一个道德行为B.教师道德行为是孤立的行为C.教师道德行为是从道德这一特定的

7、方面进行评价的行为D.教师道德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但不与其他行为结合【答案】 C23、有关传统美德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中心B.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C.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D.是师德教育的核心【答案】 D24、教师职业产生的前提是( )。A.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D.教育理论的发展【答案】 C25、尽管不同历史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所不同。但不同历史时期,也存在着共同的教育伦理关系,表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A.可变性B.差异性C.历史继承性D.多元化【答案】 C26、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具有()的主体。A.能动性B.

8、决定性C.承受性D.主导性【答案】 D27、以下关于教师道德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教师道德一般功能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现B.教师道德的最基本作用是指导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协调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保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教育任务的完成C.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还影响学生的智能发展D.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影响对象是学生,对社会难以产生影响【答案】 D28、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从职业道德的高度探讨教师职业道德的是( )。A.德谟克里特B.昆体良C.维多思若D.蒙台涅【答案】 B29、以下关于教师道德活动现象的说法不正

9、确的是( )。A.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根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原则,处理各种伦理关系的实践活动B.不是所有的师德活动都是教师有意识的、自觉的言行C.应当具体区分教师道德活动的不同类型和层次D.师德活动是师德意识和师德规范的来源之一【答案】 B30、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孟的主张属于( )。A.重利轻义观B.重义轻利观C.义利并重观D.以上都不是【答案】 B3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A.责权利统一B.集体主义C.为人民服务D.按劳分配【答案】 C32、以下()不属于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A.依法依规处理B.品

10、德评价C.批评教育D.价值澄清【答案】 D33、师德规范要求教师“追求创新,注重个性”,以下哪条不属于这一要求的内容( )。A.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追踪学术前沿,更新教学内容B.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C.形成个性化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创新和冒尖D.保持个性,敢于特立独行【答案】 D34、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A.提高师德认识B.磨炼师德意志C.坚定师德信念D.培养师德行为习惯【答案】 D35、教师劳动最具影响力的手段是()。A.团结协作B.言传身教C.依法从教D.课堂教学【答案】 B36、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古代教育家是()。A.孟子B.荀子C.孔子D.庄子【答案】 C37、

11、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古代教育家是()。A.孟子B.荀子C.孔子D.庄子【答案】 C38、曾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是()。A.蔡元培B.胡适C.严复D.梅贻琦【答案】 D39、人们常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教师()的意义。A.埋头苦干B.为人师表C.公平公正D.开拓创新【答案】 B40、道德的目的是按照()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A.善恶B.法律C.善D.阶级【答案】 C41、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了人文价值的失落。这体现的是( )。A.技术工具化B.技术手段的目的化C.技术社会自由丧失D.技术异化的显现【答案】 C42、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从职业道德的高度探讨教师职业道德的是( )。A.德谟克里特B.昆体良C.维多思若D.蒙台涅【答案】 B43、2015年1月29日,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表示,高校教师必须守好()。A.政治底线、法律底线、思想底线B.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C.思想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D.思想底线、法律底线、社会底线【答案】 B44、相对于经济、法律、行政规范而言,道德调整社会关系的显著特点是( )。A.广泛性B.强制性C.非强制性D.包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