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本常识》课程标准

上传人:ayi****666 文档编号:362476309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技术基本常识》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机械制造技术基本常识》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机械制造技术基本常识》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技术基本常识》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技术基本常识》课程标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资料为word版2023年整理机械制造技术基本常识课程标准 江苏省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基本常识课程标准(52学时)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制专业中职的专业技术主干课。其内容涉及到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制造工艺及夹具等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的要求正确地选择加工方法和常用设备;初步具有分析、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质量问题的能力及制订工艺规程和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专用工艺装备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专用机床的能力。 (二)适用专业:本课程适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年制)。 (三)课程基本理念: (1

2、)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适时引进新知识。 (四)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为52学时,内容由必学、选学二部分组成,其中必学部分是本专业必须完成的,选学部分根据实际需要选用。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使学生具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机械制造技术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包括以材料成形为核心的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成形技术,以切削加工为核心的机械冷加工技术和机械装配技术和其他

3、特种加工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工作方法。 (二)具体目标 1.素质:具有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科学工作方法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2.能力: (1)熟悉机床的传动原理及传动链的计算; (2)熟悉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3)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装配工艺规程的设计能力; (4)熟悉各类常用机床的特点及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并能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5)熟悉工艺系统的构成及对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中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 (6)具有设计中等复杂程度专用夹具、刀具、量具和简易机床的能力;

4、(7)具有运用手册、图册、标准、规范和查阅技术资料进行设计的能力。 3.知识: (1)了解机械制造过程概述、机械加工工艺系统、表面成形和金属切削过程。 (2)掌握机械加工方法和装备部分包括车削、铳削、钻削、磨削、齿形加工、精密和特种加工等各种加工方法及其装备。 (3)掌握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包括机械加工精度的实现、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加工误差分析、加工表面质量和夹具设计等内容。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和要求) 1.章节及学时安排:在舁厅P课程内容学时数实验绪论 第一章机械制造过程概述 第一章机械加工工艺系统 第三章金属切削过程 第四章车削加工2 第五章铳削加工2 第六章钻削、钱削与链削加工2 第七章

5、磨削加工4 第八章齿形加工420 第九章其它加工方法2 第十章精密与特种加工22第章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4 第十二章机械制造精度的实现2 第十三章机械加工误差分析2 第十四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2 第十五章专用夹具设计27总计420 2.教学目的与要求绪论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了解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第一章机械制造技术概述了解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组成和概况。 第二章机械加工工艺系统了解工件、机床、刀具、夹具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切削用量、刀具的参考系及角度、工件的定位。 第三章金属切削过程理解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初步掌握根据机床性能查阅机械手册确定切

6、削加工参数的方法。 第四章车削加工掌握车削加工的特点和应用。重点:车床与车刀的结构与选用。难点:车床的传动系统分析。 第五章铳削加工掌握铳削加工的基本理论、常见的铳床类型和结构、铳刀的选择及应用重点与难点:铳削加工的特点、铳床与铳刀的选择及应用。 第六章钻削、较削与链削加工掌握孔加工的方法、工艺装备及应用。重点:各种孔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选用。难点:麻花钻的几何参数的分析。 第七章磨削加工掌握磨削加工的类型及特点、磨具的特性及选用、典型磨床的结构。重点与难点:磨具的选用、常见磨削加工的类型及特点。 第八章齿形加工掌握常见齿形加工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熟悉齿轮滚刀、插齿刀的结构特点及应用;了解滚齿

7、机的组成,学会分析滚齿机的传动系统。 第九章其它加工方法了解生产中的其它加工方法,重点掌握工艺特点和应用。 第十章精密与特种加工了解各种制造技术发展的成果的原理、特点、应用。 第十一章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掌握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原则、方法和步骤。重点: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难点:定位基准和余量的确定。 第十二章机械制造精度的实现掌握制造和装配精度的概念和保证的方法。重点:工艺尺寸链的知识。难点:工艺尺寸链的分析与计算。 第十三章机械加工误差分析掌握加工误差的组成。重点分析机床的几何误差、夹具的定位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热变形、内应力产生的加工误差。 第十四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掌握加工表面质量的概

8、念、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重点是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及在实践的应用。难点是各种影响因素的机理分析和规律的应用。 第十五章专用夹具设计掌握专用夹具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包括工件的定位元件的选择、夹紧力的确定及典型夹具设计的基本原则。重点与难点:定位元件的应用、夹紧方法的确定 3.技能要求通过实验课使学生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条件可完成以下几个实验:)车刀的刃磨与角度测量;22)钻削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23)工件材料性质对磨削质量的影响;24)铣削加工方法对加工质量的影响;25)滚齿加工原理和方法; 四、课程实施建议.教法建议: (1)本课程的教学要不断摸索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

9、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规定的学时内,保证该标准的贯彻实施。 (2)学过程中,要从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出发,了解本专业对机电技术知识的需求,注意与有关课程相配合,把握好“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3)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习题课、单元测验的安排和习题的选择。督促学生及时、独立完成课外作业。 (4)教学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中向学生多多介绍该学科当前的主流技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5)注意课内外

10、结合,有条件地开展些与机械制造技术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如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知识。 (6)教育教学中挖掘人文艺术因素,做到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7)建议: (1)自主性学习:通读教材,泛读相关的参考资料,扩充知识面,对常用机电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等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如自行车、照相机、洗衣机、汽车等常用机电设备的用途、使用方法、故障处理等,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查看机电设备的工作方式、传动系统等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2)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问答、相互操作、相互总结等学习方法,一方面锻

11、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 3.教材使用与编写建议:使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编写校本教材应按本标准编写。 4.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建议: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并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所占比例备注学生评价学生自评0%学生互评0%教师对学生评价学习态度及纪律0%基础知识掌握情况5%课堂主动性5%作业认真程度0%解决问题能力5交流能力0%总分00分 5.硬件课程资源利用 (1)实践场地:充分利用现有实现场地,带领学生参观学习,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信息技术:让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课程教学的资源,一些与课程直

12、接相关的内容或积极开发课件在教学中应用,丰富学生视野。 (3)图书馆资源:图书馆应该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这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智力资源: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上的智力资源,如邀请有关专家来学校讲课、就一些问题向专家请教。 6.其它课程资源开发与使用建议: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专业性、逻辑性、应用性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建设由文字教材、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一体的配套教材,全套教材各司其职。以文字教材为中心,提供内涵不同,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五、其它说明修订依据根据靖江电大职教中心机电专业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制订。 2修订人机械部刘XX4修订时间20_年9月 5.其它说明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 第8页,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