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中考试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优雅的****66 文档编号:362398567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高中考试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8高中考试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8高中考试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8高中考试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8高中考试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高中考试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高中考试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年高四川考试题历史试题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考查目标】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调用知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主张。【思维路径】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关键词“言仁义”,即主张仁义,是儒家学派。【参考答案】C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考查目标】该题考查

2、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调用知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阿拉伯的时间。【思维路径】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入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参考答案】A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考查目标】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的能力。【调用知识】王安石变法内容。【思维路径】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了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教材没有讲到,

3、C项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参考答案】D15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 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考查目标】该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调用知识】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浦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思维路径】解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西方列强相继得到协定关税的特权。英国从南京条约,美国从望厦条约,法国从黄浦条约中获得此特权,马关条约是与日本签订的,签订辛丑条约时列强都已获得此特权。【参考答案】A161904年

4、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B. 日俄俱败C. 日胜俄败D日俄休战【考查目标】提取和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调用知识】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是新增加的考点。【思维路径】立宪派反对革命,也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从1903年起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日俄战争后,以立宪的日本打败专制的俄国为理由,呼声更高。【参考答案】C17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

5、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考查目标】该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调用知识】中国近代政治派别的主张。【思维路径】胡适的意思是30年(18931923)来为中国人最广泛接受的什么。近代中国各新政治势力不管其主张有多么不同,但都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故科学最受推崇。【参考答案】D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回答1820题。18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D.没收地主土地

6、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考查目标】该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调用知识】中共土地革命政策内容。【思维路径】土地革命中实行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A项没收富农土地是错误的,B项不允许买卖是错误的,C项农民不仅获得土地使用权而且获得土地所有权。【参考答案】D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 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C重新划分报据地的阶级成份 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考查目标】该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调用

7、知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背景。【思维路径】C、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B项都是目的,但是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背景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力量抗日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选B。【参考答案】B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考查目标】该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调用知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是新增加的考点。【思维路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8、,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的内容。【参考答案】C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 优先进行经济改革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考查目标】该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调用知识】俄国农奴制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思维路径】俄国是废除农奴制,沙皇的专制统治依然存在,所以BC项错误,改革前两国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所以D项错误,其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参考答案】A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9、)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考查目标】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调用知识】 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是新增加的考点。【思维路径】从材料中“粮食垄断”“禁止粮食贸易”“禁止保存或隐藏余粮”可判断是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参考答案】B23图6照片摄于1945年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A宣布决不再和法西斯国家单独媾和 B决定苏联参加对战后欧洲的安排C郭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确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考查目标】该题考查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把握能力。【调用知识】雅

10、尔塔会议内容。【思维路径】图片上是被称为二战“三巨头”的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应该是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A项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C项是1945年波茨坦公告的内容。D项最有迷惑性,雅尔塔会议规定苏、美、英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对德国分区占领的设想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就提出来了。【参考答案】B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

11、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2、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材料三 1913年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年份棉纱棉织品19137253710988219146709111116819156841580885191663977727051917665019344919185557395807材料四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

13、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考查目标】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问题的能力。【调用知识】亚洲革命风暴的背景。【思维路径】印度手工棉纺织业衰落的原因,只要抓住材料一中“英国工业”“印度手工业”两个关键词去思考,就能切合题意。【参考答案】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

14、展的特点。(8分)【考查目标】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调用知识】殖民主义的客观进步性,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思维路径】印度民族工业的特点,直接根据材料二从二个方面(发展和从属)分析。【参考答案】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3分)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原因。(12分)【考查目标】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用知识】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思维路径】从材料三的数据可得出一战期间外国棉纺织品输入中国的趋势是下降,下降原因可换一个角度,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去思考。【参考答案】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2分)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10分)(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