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江苏省高中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优雅的****66 文档编号:362398474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江苏省高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07年江苏省高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07年江苏省高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07年江苏省高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07年江苏省高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年江苏省高中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年江苏省高中考试语文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一、(9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A校对/校正 角逐/钩心斗角 参加/参差不齐B湖泊/淡泊 铜臭/乳臭未干 毒蛇/虚与委蛇C宝藏/矿藏 呼吁/长吁短叹 曾祖/曾经沧海D熨帖/熨烫 着落/不着边际 慰藉/声名狼藉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D

2、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人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C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二、(12分)4(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

3、,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 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 来年;从1582 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 余年;以1814 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 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

4、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

5、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

6、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1)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2)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B“差异”指

7、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D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3)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人更全面的理解。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4)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之

8、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三、(18分)5(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

9、,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

10、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遂请护粮,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故无收其尸者。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节选

11、自三十国春秋) 【注】:武皇帝:宋武帝刘裕。(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之布指算,不爽爽: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刑:宰杀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伺:等候D道济趋下阶趋:快走(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 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 为霍,则废;为曹,则否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 遂请护粮,乃免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

12、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译: 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译: 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译: 。四、(23分)6(8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13、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7(6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2)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4)仓廪实则知礼节, 。(管子牧民)五、(22分)8(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麦天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

14、,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

15、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