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重点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362360403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重点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重点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重点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重点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重点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1. 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A. 早于世界其他文明B. 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C. 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 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2. 中国古代与家谱相关的制度是()A. 井田制B. 内外服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3. 西周建立后,为稳固和扩大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史称

2、“封邦建国”。当时周王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A. 血缘亲疏B. 军功大小C. 财产多寡D. 才能高低4. 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 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 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 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 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5. 据记载,西周在分封诸侯和新诸侯即位时,要举行盟誓活动;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西周盟誓活动的目的是()A. 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B. 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C. 增强诸侯的责任意识D. 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6. 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

3、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 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 “天下为公”D. “郡”“国”并行7.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A. 推动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步伐B. 导致诸侯争霸的兼并局面更加剧烈C. 成为社会动荡的原因D. 为统一多民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8.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错误的是()A. 各国争相变法B.

4、百家争鸣C. 铁犁牛耕出现推广D. 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9. 公元前356年进行的商鞅变法因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且行之有效,取得了显著成效。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 巩固君主专制B. 维护井田制度C. 宣传儒家思想D. 实现富国强兵10. 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反映出(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 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C. 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D.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11. 如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户籍管理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A. 激化了阶级

5、矛盾B. 加强了地方统治C. 瓦解了宗法制度D. 扩大了统治区域12.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 井田制度的繁荣C.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 商业活动的衰退13. 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A. 秦朝确立皇帝制度B.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C. 秦朝实行暴政政策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4. 史记卷六秦始皇

6、本纪:“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措施是()A. 创设皇帝制度B. 全面推行郡县制C. 实行郡国并行制D. 焚书坑儒15.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秦朝行政制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许多首创的东西,在中国乃至世界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制度属于秦朝首创的是()A. 内外服制度B. 分封宗法制C. 郡县制D. 皇帝制度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16.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摘自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请回答:(1) 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指出从图一到图二的转变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2) 根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概括这一新现象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3) 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答案和解析1.

8、【答案】B【解析】A.从材料看不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排除;B.根据材料,陶寺遗址的出土文物带有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元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排除;D.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这与家谱关系密切,D项正确;井田制是土地制度,与家谱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内外服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家谱无关,排除BC项。故选:D。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要求在掌握宗法制的基础上解读古代家谱。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其注重家庭建设

9、,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答案】A【解析】周王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血缘,A正确。B是秦朝选官标准,排除B;CD均和史实不符,排除。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考生可结合分封制的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并拥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B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排除;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C错误;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前256年,D排除。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10、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西周的分封制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仅新诸侯即位时盟誓,而且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周天子通过经常性的盟誓活动让诸侯宣誓效忠,目的是增强诸侯的责任意识,C项符合题意。异姓诸侯不属于宗族内部,A项错误;西周的分封制没有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排

11、除B项;盟誓活动并不能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排除D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分封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西周分封制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王称“天子”,受天命君临人间,这说明西周的王权带有神权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嫡庶和公天下,故B、C错误;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错误。故选A。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各国变法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步伐,

12、排除A项;民族融合没有加剧诸侯争霸,排除B项;生产力发展,诸侯争霸是礼崩乐坏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本题考查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考生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来回答。本题主要通过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其表现是政治上各国为了富国强兵,争相变法;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推广,故ABC三项均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史实,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国有化瓦解,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春秋战国

13、时期时代特征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表现的识记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356年进行的商鞅变法因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且行之有效,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提升秦国实力,D项正确;君主专制此时还未出现,排除A项;井田制度是商鞅废除的制度,排除B项;商鞅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C项。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指的是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是“华夷之辩”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而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夷变夏”的观念,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故选C项。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与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孔子、孟子的思想都是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夷夏观念,排除D。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

15、亭,亭以下设邮,邮以下设里,里以下设什,什以下设伍,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中的户籍管理组织结构加强了地方统治,与激化了阶级矛盾、瓦解了宗法制度、扩大了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惹您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并繁衍生育人口的措施,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盛行,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导致井田制度瓦解,排除B项;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商业贸易繁荣,甚至出现打的贸易都市,排除D项。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孔孟的思想内容,在理解识记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将材料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