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2 理解文言实词(二)(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2112950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2 理解文言实词(二)(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2 理解文言实词(二)(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2 理解文言实词(二)(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2 理解文言实词(二)(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2 理解文言实词(二)(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2 理解文言实词(二)(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2 理解文言实词(二)(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42理解文言实词(二) 善于推断,代入比较复习任务1.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2.掌握两类实词题型的答题方法。考情微观见课时41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一)音形推义利用音形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看(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田地(3)生而眇者不识日(眇者识日):眼盲(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徐九思传):买进粮食 汉字是一种表意性质的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汉字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

2、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2019年江苏卷译句“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其中“蹀躞”是个疑难词语,我们可以根据其形旁“”推测它可能与“走路”有关,再结合前文“可致千里”,就可以推断其为“小步慢走”之意。音形推义法也叫通假推义法,参见课时41“活动一”中“(一)通假字”部分。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纟:与丝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尸:与身体有关。 女:与妇人有关。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求:与毛皮

3、有关。 旨:与美味有关。页:与首有关。 目:与眼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户:与房舍有关。攴:与敲击有关。 辛:与刑具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片:与文书、文件有关。(二)邻字推义利用邻字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过秦论):与“怨”同义,怨恨(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与“拔”同义,提拔(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与“短”反义,长(4)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与“宽”同义,宽恕(5)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润州谢上表):与“乱”反义,安定(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与“消”反义,生长(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

4、慄,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常林传):与“幼”同义,年幼(8)益跅(tu)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周维城传):与“弛”同义,放纵(9)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颜氏家训):与“劾”同义,检举、告发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意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的实词的意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意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意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

5、善”。这种邻字推义法在翻译中运用较广。如2016年全国卷译句“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其中“谠”是个难字,这时可利用邻字“忠”来推断出其为“正直”义。同义复词(同义组合)侪(chi)辈:同辈 褫(ch)夺:剥夺功名蠲(jun)免:免除 畋(tin)猎:打猎央浼(mi):央求,请求(三)对称推义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津,青雀黄龙之舳(滕王阁序):满(2)则思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慎重(3)忠不必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任用(4)人车舆,万物殷富(史记南越列传):众多(5)父未尝,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论衡自纪篇):责备(6)又况

6、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 (非国语):边际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四)语法推义利用语法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明史花云传):掠取(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明史花云传):保护(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吴书黄盖传):归顺,服从(4)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

7、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宋史蔡襄传):愈,使痊愈;寿,使长寿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前面有动词“取”,后面有动词“炊爨”,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

8、的意思。(五)语境推义利用语境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马文升)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明史马文升传):朝官;望其项背(2)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吕氏春秋慎行):讨伐(3)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指传主胡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宋史胡宿传):责备解析(1)“班列”原指“朝班的行列”,又可指“朝廷

9、”或“朝官”,这里根据上下文可译为“朝官”。“望”作为动词,有“看”“期望”等义,联系前文“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是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这里的“望”是“望其项背”义。(2)“诛”是“杀”义,单看它在这个句中很恰当,但结合大语境,尤其是下文看,解释为“杀”讲不通,因为庆封逃到鲁国了,所以,在这里“诛”应解释为“讨伐”。(3)将“诮”解释为“讥诮,讽刺”,仿佛顺理成章。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一是因为“诮”的常用义为“讥诮”;二是因为将“讥诮”义带入句中,说通判、僚吏处事不当,使得胡宿“讥诮”他们,似乎也未尝不可。但全面联系语境,特别是准确把握下文胡宿所说的一番话,就可以判定“诮”解释为“讥诮,讽刺”

10、是否正确了。揣摩胡宿话语的意思,是直接指出通判、僚吏的错误,这不是在“讥诮,讽刺”,而是在“责备”。因此,“诮”应解释为“责备”。 理解实词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整体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时,绝不能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其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找到所有相关

11、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对该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六)成语推义借助成语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接近、到。联系成语“若即若离”(2)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类。联系成语“不伦不类”(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九章涉江):迫近、接近。联系成语“日薄西山”(4)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要求。联系成语“求全责备”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一些成语的含义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为我们推断实词意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意义

12、。实词推断常常联想到的成语干名采誉(求取) 形影相吊(慰问)严惩不贷(宽恕) 亟来问讯(屡次)既往不咎(责备) 细大不捐(抛弃)披荆斩棘(拨开) 不期而遇(约定)不速之客(邀请) 毁家纾难(解救)冠盖相属(连接) 屡试不爽(差错)不赞一词(帮助) 垂帘听政(管理)求全责备(要求) 口诛笔伐(讨伐)活动二掌握两类实词题型的答题方法(一)创新题型:比较词义异同题所谓创新题型,就是指2022年高考全国甲、乙卷所用的实词考查题型,即把考试材料中的一个实词与教材内的同一个实词进行词义异同比较,进而形成正确判断。这种题型答题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把教材内实词的词义代入那个陌生例句中去,再把该实词例句代入

13、上下文中看是否合适。当然,此法使用的前提是熟知教材例句中该实词的词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

14、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

15、。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秦欲伐齐”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B“惠王患之”与“无敌国外患”(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D“群臣闻见者毕贺”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同。答案B解析B项含义不同,忧虑/祸患。A项攻打/夸耀。C项如果。D项都/完结。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敝邑欲伐之”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字含义相同。B“寡人自以为智矣”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的含义不同。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国土”的意思,和现在汉语的“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