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基础强化练1 词语专项练+基础组合练1(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2112849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基础强化练1 词语专项练+基础组合练1(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基础强化练1 词语专项练+基础组合练1(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基础强化练1 词语专项练+基础组合练1(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基础强化练1 词语专项练+基础组合练1(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基础强化练1 词语专项练+基础组合练1(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基础强化练1 词语专项练+基础组合练1(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基础强化练1 词语专项练+基础组合练1(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强化练一词语专项练基础组合练1词语专项练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新冠肺炎疫情_后,广大军地医护人员闻令而动,_奔赴一线,成为人民生命安全的最美守护者。为了方便辨认与沟通,他们在防护服上留下各种各样的签名、签字。这些签名和签字,是一种敢战敢胜的_宣言。当“加油”“雄起”等这些字眼频频出现在防护服上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信心被激发,一股蓬勃的力量在迸发。有祖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动员能力、执行效率作支撑,有这么多技术_和大爱无私的医护人员当先锋,有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力量为基础,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有必胜的信心。A爆发破釜沉舟豪迈精深B爆发义无反顾豪

2、放精湛C暴发义无反顾豪迈精湛D暴发破釜沉舟豪放精深答案C解析“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根据语境,应选“暴发”。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多形容人的精神、行为等。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多指意志,语意较重。可与“能够”“应该”“必须”等能愿动词配合运用。根据语境,应选“义无反顾”。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豪放:雄豪奔放,气魄大而无所拘束。多指人的性格。此处形容“宣言”,应选“豪迈”。“精湛”有“高超”的意思,常用来形容某种思想或技艺等。“精深”有“深刻”的意思,常用来形容思想、理论和学识的水平高

3、以及钻研学问的程度深等。文中形容“技术”,应选“精湛”。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折扇的出现可以_至北宋初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折扇越来越普及,成为风靡一时的“怀袖雅物”。千余年间,造型、髹饰、镶嵌等技艺的融入,使中国折扇_精巧,扇骨竹刻的萌生更使其风雅尽显。扇骨竹刻是在折扇大骨上施行的竹刻技艺。扇骨长不盈尺,宽仅寸内,然这立锥之地经无数竹人的妙思巧构和精湛技艺,既能微刻_,也能镌刻千余字的书法名迹,此非有精细娴熟、_的刀工难成。雕好一柄扇骨,不但要有刀工,更要有笔意。执刀如执笔,书画中的干、湿、浓、淡等笔墨韵味和用笔技巧,需刻者精研书画金石,才能实现诸

4、多生动变化。大批竹刻家的参与,让竹刻也从单纯的雕饰工艺一跃上升为供人把玩品赏的雕刻艺术。通过竹刻家巧夺天工的创作,扇骨竹刻体现出精细雅致的艺术风格,成为博大精深的“雅扇”文化的见证者。A回溯日臻表里山河笔走龙蛇B追溯日趋万里河山笔走龙蛇C追溯日臻万里河山出神入化D回溯日趋表里山河出神入化答案C解析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回溯:回顾,回忆。结合语境,此处溯源折扇历史,用“追溯”更为恰当。“日趋”和“日臻”都含有“一天一天地走向”的意思,但“日臻”侧重于达到更好的境界,后面使用的对象为褒义词;“日趋”侧重于事物发展状态,后面使用的对象感情色彩不限。此处用“日臻”更符合语

5、境。表里山河: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地势险要。万里河山:形容国家领土幅员广阔。此处指折扇作画内容,用“万里河山”更为恰当。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此处形容对象为“刀工”,用“出神入化”更符合语境。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历史学家期待夏朝文字的出现,但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甲骨文是_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环境下,可能早已_。同样,_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也是_。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在现有

6、材料框架下,以修建是否带有墓道的墓葬,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是殷墟社会新出现的现象。这似乎是商代晚期礼制构建和等级区分的一系列新尝试之一,可视为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变革现象,而非传承有序的制度或传统。A可望而不可即淹没憧憬强人所难B可遇而不可求淹没憧憬强词夺理C可遇而不可求湮没期待强人所难D可望而不可即湮没期待强词夺理答案C解析可遇而不可求:只能因机缘而得,无法强求。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根据语境,应用“可遇而不可求”。湮没:埋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根据语境,应用“湮没”。期待:期望,等待。憧憬:向往。根据语境,应用“期待”。强人所难:勉强

7、别人做为难的事。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根据语境,应用“强人所难”。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我们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的文明。良渚古城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结构,有宫殿与王陵,有城墙与护城河,有城内的水路交通体系,有城外的水利系统,作为国都,其规格已_。可以说,良渚古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_圣地。除了青铜器和文字,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其实,只要打开思路,我们就可以发现,通行的文明标准不应成为判断一种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生硬公式。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与以往人们喜爱的装饰玉器

8、不同,良渚人的玉器不仅仅是美观的需要。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_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_。A绰绰有余实证反映一锤定音B游刃有余实证反应一唱百和C绰绰有余铁证反映一锤定音D游刃有余铁证反应一唱百和答案A解析绰绰有余:形容很宽裕,用不完。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根据语境,应选“绰绰有余”。实证:实

9、际的证据。铁证:确凿的证据。根据语境,应选“实证”。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根据语境,应选“反映”。一锤定音:比喻凭某个人的一句话做出最后决定。一唱百和:一人首倡,百人附和,形容附和的人极多。根据语境,应选“一锤定音”。5. 依次替换文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不恰当的一项是()我们经常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来强调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但“操千曲”“观千剑”还只是限于某一生活领域,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还远远不够。老舍曾说,“我以为写小说最保险的方法是知道了全海,再写一岛”。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是孤岛行为,必须先全面了解与小岛

10、相连的整片大海,即要修炼学识,学识首先来源于火热的人民生活,“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道听途说或闭门造车,作品必然是隔靴搔痒。只有走进生活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把真实的生活变成感人的故事、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旋律,作品也才能打动人心。学识的获得还需要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陆游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但凡艺术莫不如此。艺术工作要“专”,“专”可以让我们在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产生质的飞跃,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正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11、所得就会非常有限”。A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B捕风捉影或向壁虚构C蜻蜓点水 D概莫能外答案A解析A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寓意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也比喻对爱情忠贞、专一。“知道了全海,再写一岛”指写作要有广泛的积累,然后瞄准其中的一个点来写。这两个俗语形容的对象不同,含义也有差别,故不能相互替换。B项“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道听途说”指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两者的落脚点都是“没有根据”,故可以替换。“闭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向壁虚构”指对着墙壁,凭空想象,指不

12、根据事实而捏造。这两个词语可以替换。C项“蜻蜓点水”比喻只轻微地触及事物的表面,形容做事肤浅不深入。“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关键问题。此处可用“蜻蜓点水”来替换。D项“概莫能外”指一概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一概不能例外。“莫不如此”指没有不这样的,比喻都差不多一样。两者可以替换。基础组合练1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每一座城市都在形成独特的风貌,也在岁月中形成_的城市气质。从历史古都到文化名城,从草原明珠到边关要塞,从江南水乡到海滨城市不同的城市,_着各自的精彩。今天,城市规划早已跳出大马路、大广场的大开大合,城市建设不再盲目追求钢筋水泥的都

13、市丛林。文化地标越来越多,特色小镇生机勃勃,公共空间不断延伸,它们逐渐发挥积极作用,()。城市,刻印着文明的进步,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希冀。城市发展的归宿,是让更多人诗意地栖居。如今,见惯了繁华与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付诸于行动,回归自然。绿色,正在城市中不断_开来。南京的明城墙绿道、成都的天府绿道、上海的黄浦江绿道日渐多起来的城市绿道,不仅是树林掩映的步行道,也成为_的生活频道。从田园城市到花园城市,从海绵城市到生态城市,“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与行动中,一步步化为现实。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14、()A典型化变化滋生如诗如画B个性化变化滋生如醉如痴C个性化演绎铺展如诗如画D典型化演绎铺展如醉如痴答案C解析“个性化”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典型化”是文艺家对来自生活的不典型或不够典型的材料进行概括加工、创造艺术典型的过程和方法。根据语境,应选“个性化”。演绎:铺陈,发挥;展现,表现。变化: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根据语境,应选“演绎”。铺展:铺开并向四外伸展。滋生:繁殖,引起。根据语境,应选“铺展”。如诗如画:形容风景优美,像诗画一样动人。如醉如痴: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根据语境,应

15、选“如诗如画”。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涵养着人文气息,浸润了一方水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B浸润了一方水土,涵养着人文气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C浸润了一方水土,人文气息被涵养,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D浸润了一方水土,涵养着人文气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答案D解析先“浸润了一方水土”,后“涵养着人文气息”,由实到虚。为了使语句前后连贯,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故采用使动句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见多了繁华与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回归自然,并付诸行动。B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居民见多了繁华,听多了轰鸣,开始向往回归自然,并付诸行动。C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