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1959022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重点)2、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难点)3、体会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重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解 题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边 塞 诗思想内容:1.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明作者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代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2、。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盛唐真正的边塞诗人明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读诗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qingbnglincn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

3、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体裁:五言绝句词句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怜:傍:靠近、接近。赏诗句1.“强欲登高去”,“强”何解?(勉强),为什么会勉强?行军途中、遭遇战乱2.本句和题目有何关系?点题3.“无人送酒来”,登高怎么又想起了酒?重阳节,还因为诗人想起了陶渊眀,借用陶渊眀典故,表达了诗人行军途中萧瑟凄凉,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此句承前句而来

4、,衔接自然,明白如话,虽巧用典故,无任何矫柔故作,使人不觉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最高要求。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此句“遥”和“怜”运用有何妙处?“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字不仅写出作者对故乡菊花的眷恋,更写出故乡之菊开在战场长长叹息和百般怜惜。第四句是想象之语,扣住诗歌题目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同学们闭目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样的场景?长安城里,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

5、垣间,一丛丛菊花寂寞可怜的开放,这是何等的凄凉。6、此句有何作用?再次呼应题目“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题,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诗歌特色1、以小写大,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2、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主旨 诗人化用有关陶渊眀的典故,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化用陶渊明

6、的典故,紧扣标题的是:,。4、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2、这首诗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等词语中可以看出。重阳节 “九日”“登高”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课后练习3、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

7、,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解析】C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4、“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C)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C.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D.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解析】c“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借菊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

8、乡的思想感情。所以C最接近。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4.赏析“遥怜故园菊”的表达作用。“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故园菊”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表达深沉的乡情,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节气。5.赏析应傍战场开”的表达作用。作者运用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突破了单纯的惜化和思乡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