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1959002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2.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3.品读文中简明、准确、精辟的语言。4.理清写作思路,把握新闻的结构特点。5.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内容,了解新闻的特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新闻知识;导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步骤:一、激情导入,说新闻。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

2、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消息二则,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二、预习展示,学新闻。(一)走近作者。1.提问:大家在预习中可曾了解本课这两则消息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毛泽东诗词选等。(二)了解背景。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课这两则消息的背景?【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3、,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这两则消息都是毛泽东主席在渡江战役打响后的1949年4月22日撰写的。(三)了解新闻知识。根据多媒体提示,学生完成下列相关知识填空。(学生口头回答答案后,多媒体填空)1.消息的概念。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_、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的就是“_”,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_的事实。【答案:通讯 消息 新近发生的有价值】2.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

4、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_、_、_。(2)导语:是消息的_或者_。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3)主体:承接_、揭示_,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4)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_或_。(5)结语:是消息的_一段落或_一句话。【答案:(1)引标 主标 副标 (2)第一段 第一句话 (3)导语 主体 (4)历史条件 现实环境 (5)最后 最后】3.新闻的特点:_性、_性、_性。【答案:传播 真实 时效 】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_为主,可适当_。【答案: 记叙 议论】5.新闻一般须具备“_”,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

5、)、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_”。 【答案:五要素 六要素】(四)辨识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1)溃退( ) (2)泄气( )(3)芜湖( )(4)督战( )(5)荻港( )(6)摧枯拉朽( )【答案:(1)ku (2)xi (3)w (4)d (5)d(6)k 】 2.读准多音字【学生边读,老师边在多媒体上展示读音音节。】要塞(si) 锐不可当(dng)塞 甁塞儿(si) 当闭塞(s) 适当(dng)3.解释词语。【先用多媒体出示词语及横线,如:“经营:_。”指名学生边口头解释,边在多媒体上出现答案。】(1)

6、经 营:筹划、组织、管理。 (2)溃 退:溃败后退。(3)摧枯拉朽:一般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课文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4)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三、自主学习,析新闻。1.快速默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整体感知这则消息,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消息报道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归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在芜湖、安庆线南渡长江,直取对岸,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的情形。2.布置: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要求:带着“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五个问题浏览本则消息,然后抢答。(该问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答后明确【

7、多媒体展示答案】: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老师补充: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1)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2)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3.布置: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明确:(1)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3

8、)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4)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4.提问:“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学生答后明确:(1)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2)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四、合作探究,议新闻。研读课文,质疑、探究。1.提问: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和情景?学生答后明确: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

9、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2.讨论: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学生答后明确: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作新闻时,总是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的。本文中的一些句子中的词语,如:英勇的、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3.布置:细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列举文中用语的精炼、铿锵处,

10、说说精妙处。(1)思考: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明确: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2)思考:“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教师总结:本文短小精粹、一

11、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导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学新闻。1.快速默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整体感知这则消息,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消息报道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归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

12、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布置: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然后对照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3.提问:你从朗读录音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多媒体展示“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等要点,边指名学生回答边在多媒体上展示答案: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

13、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3日可全部渡完。二、深情朗读,品新闻。1.提问:如果你来当播音员朗读这则新闻,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 讨论、交流后明确: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

14、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1)“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2)“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3)“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三、合作探究,析新闻。1.提问: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整篇新闻的内容? 【第1句、第2句(即“导语”)。】 2.提问: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3.提问: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明确: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教师讲述: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4.追问: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5.提问: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教师板书:新闻特点:真实、及时、准确。教师小结: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