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高初衔接学科素养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361944506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高初衔接学科素养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高初衔接学科素养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高初衔接学科素养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高初衔接学科素养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高初衔接学科素养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高初衔接学科素养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高初衔接学科素养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卷类型:A高初衔接学科素养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23.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人通过想象创

2、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

3、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

4、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

5、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是最后的目的。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

6、。所谓诗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进行。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跳动性很大,需要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这首短诗的时间

7、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思念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象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告诫欣赏者不要存有“读诗可以创造一切”的不切实际的奢望,主要是因为诗歌有“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的特点。B. “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稳定性”指诗中蕴含的情思有共通性,“随意性”指该情思唤起的读者的具体感

8、受因人而异。C. “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里的“猜”是指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简约文字背后丰富的“郁积”加以补充和阐发。D. 欣赏夜雨寄北,在填补了诗歌的时空跨度之后,我们会因为被诗中夫妻二人情意绵绵的幸福感染而获得难以形容的愉悦。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创造诗歌是从丰富的世界到语言符号,读者欣赏诗歌是从语言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这两个过程的方向是互逆的。B. 对长干曲后两句可以理解为“自语”,也可理解为掩饰羞窘而对“君”解释,可见读诗时的想象活动是不受约束的。C. “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其中蕴含的“多与少”的辩证关系,契

9、合中国艺术中“留白”技法的要义。D. 欣赏者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不仅因为通过想象再现了诗歌形象,更因为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得到启迪。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志,发言为诗。”B. 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D. 谢榛:“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拘泥)其迹可也。”4.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把原本较为抽象深奥的诗学理论写得浅易通俗的?请根据文本概括。5. 有评论家认为“天净沙秋思不是一堆彼此孤立的名词,而是一幅渗透着羁旅愁思的

10、秋景图”,请结合材料所强调的诗歌特点及元曲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答案】1. D 2. B 3. B 4. 讲述自己赏读长干曲的亲身经历来阐释“再创造”,浅易自然。选取枫桥夜泊夜雨寄北等熟知易懂的诗歌为例,便于读者理解。选用“泡”“猜”等贴近生活的词语,寓深奥的道理于日常生活中。 5. 诗歌高度精炼(极精约概括),需通过想象再现诗歌形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只排列名词,赏读时需再现“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在黄昏时纷纷归巢”的画面。诗歌的特点在抒情,需要通过想象感受诗人的情感活动。如“天涯”不是客观方位,而是心理

11、距离,蕴含离家遥远、思家难归的愁绪。诗歌语言不连贯、跳跃性强,需通过想象加以填补。如前两句诗人写的是羁旅途中看到的村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自己千里之外的家乡,填补空间跨度后才能体会羁旅情思。【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会因为被诗中夫妻二人情意绵绵的幸福感染而获得难以形容的愉悦”错误,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是“创造性的艺术欣赏”获得的愉悦,而非被诗中“夫妻二人情意绵绵的幸福感染”。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可见读

12、诗时的想象活动是不受约束的”错误,结合第一段“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和第三段“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及第四段“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可知,这种想象活动并非“不受约束”,要在“正确把握诗人艺术构思”的情况下去想象,而且是“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关系的能力。第段的中心观点是诗歌的教育作用,即“欣赏诗歌能引起感情共鸣,获得启迪”。B“兴观群怨说”体现的诗歌的德教功能,能支撑观点。A谈诗歌的起源,与诗歌的教育作用无关;C谈文学创作的要求,与诗歌的教育作用无关;D强调

13、“欣赏诗歌可以不求甚解”,是对欣赏诗歌的要求,而非诗歌的教育作用。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的能力。如第一段作者提出“再创造”这一概念,指出“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这是抽象深奥的诗学理论,紧跟着第二段以“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亲身经历进行阐释,这就让“再创造”这一抽象理论变得浅易自然。如第六段作者为了说明欣赏诗歌不仅要把握少量字词包孕的丰富含义,还要努力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孕味时,选取枫桥夜泊这首诗歌;如第九段,作者为了说明读诗的时候要对不

14、连贯、跳动性很大的诗歌语言进行“加工”时,选取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歌。这些诗歌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便于读者理解。如第四段作者用“泡”来形容欣赏诗歌的时候“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这一过程;如第八段作者说“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泡”“猜”这些语言贴近日常生活,作者用这样的语言来阐释抽象深奥的诗歌理论,让人容易理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分析评论家的语言,找到答题的方向,再结合材料中的诗歌特点以及这首元曲的内容进行分析。如评论家说天净沙秋思“不是一堆名词,而是一幅秋景图”;从字面来看,诗歌中确实列举了

15、一系列的名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其实体现了诗歌的高度精炼,如材料第八段说“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通过赏读就能发现这些看似孤立名词之间的关联,枯藤缠树,树上落鸦,桥下流水,水边住家。如评论家说天净沙秋思“渗透着羁旅愁思”,结合材料第三段“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可知,诗歌的特点在于抒情,这就需要读者通过想象来感受诗人的情感活动,如“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断肠人”本就是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而“天涯”则更是远离家乡的地方,但并非实指的空间距离,更是一种心理的距离,给人远到不可归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倦于漂泊却又无所归依的凄苦悲愁。如评论家说天净沙秋思“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一幅秋景图”,曲中作者一开篇就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画面看似毫无关联,其实恰恰体现了诗歌的特点,如材料九段说“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跳动性很大”,所以阅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如“枯藤老树昏鸦”是作者眼前所见村庄之景,而“小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