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361944504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学年第一学期9+1高中联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4学生和家长可关注公众号查询个人分析报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人凭着经验和智慧,发现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的山川水土的差异,影响了生物存在和器物制造的品质,又体验到山川水土上氤氲着一种“气”,与人类呼吸相通,生命相依。地理环境以独特的地形、水文、植被、

2、禽兽种类,影响了人们的宇宙认知、审美想象和风俗信仰,赋予不同山川水土上人们不同的禀性。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制约较多,又以为“万物皆灵”,崇拜自然物象,特殊地域的万有物象就在冥冥中嵌入其心灵深处,形成原始信仰,并携带原始信仰这份文化行李,习惯成自然地走向文明。在中国,“地理”向来是经史子集四部中“史部”的分支,这种“以史为干、以地为支”的原生知识结构,使“中国地理学”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言其地分”“条其风俗”,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思路,并将之与圣人的学统联系起来,有所谓“凡民含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子曰

3、: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剔除其间的圣王教化说教,可以看出其在知地理中强调“观风俗”,形成非常深厚的“风俗地理观”。早期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而蕴含则是以“风俗”作为萃取剂的。众所周知,中国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诗经的收集,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六艺略,提出了“采诗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里也隐含着一个“风俗地理观”。如此采诗,自然采来了不少平民的或泥土的声音。那么,朝廷乐师又是如何

4、对之结构和编撰,最终经孔子删定的呢?诗经分为三体:十五国风,大小雅,以及颂。这个顺序就是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野、朝政、天国三界,而这一切是以地理作为基础的。十五国风开始于“周南”和“召南”,就周公、召公在汉水、汝水、长江流域这一带,推行其政治教化,从现实的政治升平而开始,然后再回到地理的方国。先回到卫国,卫、邶、鄘,这是过去殷商王朝的核心地带,然后回到洛水流域,它先从中国要害地方商、周两朝最核心的地方开始十五国风,然后扩散到周围扩散到郑、齐、魏、唐,唐就是晋,现在的太原一带;还有秦、陈,陈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安徽亳州一带。从地理的核心转到周边

5、,最后回归幽(今陕西彬县),幽在歧山之北,是周人的祖先公刘崛起之地,所谓“笃公刘,于幽斯馆”“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是周朝开国的地方。诗经的十五国风,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地理意识,由中心到边缘,由现实到历史,以漩涡式的地理运转脉络,总揽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年之间中原诸国民间的吟唱,颇多“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人间声音。诗经的诗歌跳动着二三千年前中国人的精神脉搏,其十五国风以螺旋式的地理结构,牵引着中国人文对中心与边缘、历史与现实的结构性想象和安排。作为另一个诗歌的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楚人多才,奇思妙想,产生了屈原的离骚九歌这样的千古绝唱。他用楚国的语言、楚国的声韵

6、、楚国的地名、楚国的名物,展开了富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与天地鬼神进行令人心弦颤动的对话。楚国疆域本是三苗迁移居住之地,这里的巫风祭祀歌舞,自然会刺激长期被流放的屈原,孕育着他神异奇诡的想象力。对此,一千年后的流放文人刘禹锡身临其地,犹有同感。新唐书刘禹锡传说:“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清人舒位亲临其地,也作黔苗竹枝词一卷曰“夫古者轩采风不遗于远,而刘梦得作竹枝词。武陵人歌之,传为绝调”。南楚夜郎之地,多民族聚居,而巫风歌舞极盛,

7、对于孕育疏野奇幻的歌诗的产生,长期存在着野性的活力。因而楚辞旷世独步,与诗经双峰并峙,成为另一个独立的诗歌想象和语言表达的系统。中国文学开头的时候就和地理空间结下不解之缘,出现了代表着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各具千秋的诗性智慧的系统,这样,我们去采风,去发掘民间资源,发掘人文地理资源,以及展开我们的想象方式,就有了两个源头。“诗学双源”是中国文学的根本性特点,单源容易枯竭,双源竞相涌流,“双源性”赋予中国诗歌开放性的动力。这就是地理赋予文学生命现场和意义源泉,即地理造福于人文之所在。(摘自杨义“史干地支”的原生知识结构与诗学双源)材料二:在区域文化类型的丰富性上,中国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形成了

8、一块块色彩丰富的、具有独特的环境板块、历史传承和群体行为方式的区域文化“七巧板”或“马赛克”。“区域文化类型的七巧板”使得我们的思想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多姿多彩。中国思想文化的源流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单线汲取、单源发展的,其底蕴深厚,流派迭出,式样多姿多彩,跟区域文化的交替汇入、相互作用极有关系。周公的后代封于鲁国,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唯有在鲁国保存周公礼乐最是完整。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孔子十二岁的时候,晋国上卿韩宣子出使鲁国,“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音春秋”,感叹说:“周礼尽在鲁矣。”各诸侯国往往到鲁国学习周礼和古代文献,鲁国就以“礼仪之邦”驰名。所以,孔子在鲁国创立儒家学派,是得

9、天独厚,以周礼作为他思想的轴心。但是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荣幸,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所以孔子与奉祀商朝的宋国,渊源很深。鲁国民间的和官方的文化,加上周边的由杞国传下来的夏文化、由宋国传下来的商文化,使孔子的儒学既能够在鲁的本土区域生根,又渊博丰厚而能传之久远,演变成为古代中国主流的思想文化体系。(摘自杨义文学地理学四大领域与区域类型的“七巧板效应”)1. 下列对材料相应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史为干,以地为支”的原生知识结构既能观风俗,也能施行圣王教化。如要推行王者的说教风

10、化,移风易俗,孔子认为“乐教”是很好的方式。B. 从民间的“诵”“咏”到“风雅颂”,经历了采诗之官、朝廷乐师、孔子、朝廷官员、王者共五重修整,而王朝需要推行政治风化,则反向为之。C. 与十五国风截然不同的独立系统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立足楚地风俗风物,展开浪漫想象,与天地鬼神对话,成为长江文明的诗学源头。D. 儒学能在鲁国本土区域生根,源于鲁国保存周公礼乐最为完整,“周礼尽在鲁矣”,又融合了鲁国民间文化及周边的夏、商文化。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制约较多,加之崇拜自然物象,形成原始信仰,人类携带着这份信仰,习惯成自然地走向文明。B.

11、 中国早期文献无“地理”独立分支,后人按照“言其地分”“条其风俗”方式,从两大源头中,厘清地理结构,寻味文学意蕴。C. 诗经十五国风的地理运转脉络是从地理的核心转到周边,最后又回归周朝开国的地方,形成了中心到边缘、现实到历史的地理结构性安排。D. 清人舒位、唐人刘禹锡、战国屈原都感受楚地楚风的原始野性活力,借用楚地语言、声韵、地名、名物创作或仿作,其神异奇诡的想象力造福后人。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作者“风俗地理观”观点的一项是( )A. 论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B.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12、人。”C. 兰亭集序(王羲之):“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D.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4. 请根据材料简要阐释如何以“风俗”为萃取剂确认“诗学双源”?5. 西汉的建立诞生了正史三国志,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三国演义如何体现文学地理学的“七巧板效应”?【答案】1. B 2. C 3. D 4. 诗经的十五国风,乃采诗之官发掘的民间资源,“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楚辞用楚地语言,借鉴楚地的巫风祭祀歌舞,有强烈的疏野奇幻之风格,成为浪漫主义源头。 5. 环境板块:北方曹魏,巴蜀刘汉,江南东吴,三足鼎立的地理格

13、局,流派迭出。历史传承:基于三国志等历史事实,结合民间故事,建构精彩历史故事。群体行为:正统儒学思想的指引下,民众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寓于故事人物的褒贬中。【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共五重修整”曲解文意,而且“推行政治风化,则反向为之”于原文无依据。从材料中“如此采诗,自然采来了不少平民的或泥土的声音。那么,朝廷乐师又是如何对之结构和编撰,最终经孔子删定的呢?”“这个顺序就是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野、朝政、天国三界”可以得知,根据“采诗说”采诗官收集民间声音,经过朝廷乐师的结构和编撰,经孔子的删定,再到

14、朝廷。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形成了中心到边缘、现实到历史的地理结构性安排”曲解文意,作者表述是“隐藏着”“潜在的”“牵引着结构性想象和安排”这样的词语,并非“形成了”。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作者对“文学地理学”的解读,先看其地理因素,再看是否有“风俗”行为,然后品味其文学意蕴。A.“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体现了地理风俗特点。B.“登高”“遍插茱萸”体现了地理风俗特点。C.“修禊事也”体现了地理风俗特点。D.“多感慨悲歌之士”是韩愈对燕赵之地的个人认识,其中并未体现风俗的相关内容。故选

15、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诗经的收集,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六艺略,提出了采诗说”“这个顺序就是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野、朝政、天国三界,而这一切是以地理作为基础的”“诗经的十五国风,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地理意识,由中心到边缘,由现实到历史,以漩涡式的地理运转脉络颇多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人间声音”可以归纳出:诗经的十五国风,乃采诗之官发掘的民间资源,“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结合原文“作为另一个诗歌的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他用楚国的语言、楚国的声韵、楚国的地名、楚国的名物,展开了富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与天地鬼神进行令人心弦颤动的对话”“楚国疆域本是三苗迁移居住之地,这里的巫风祭祀歌舞,自然会刺激长期被流放的屈原,孕育着他神异奇诡的想象力”可以归纳出:楚辞用楚地语言,借鉴楚地的巫风祭祀歌舞,有强烈的疏野奇幻之风格,成为浪漫主义源头。【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原文“在区域文化类型的丰富性上,中国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形成了一块块色彩丰富的、具有独特的环境板块、历史传承和群体行为方式的区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