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361944494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语文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jn/jn)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瑕)时能完全_其中的杰作,_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_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

2、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j/ji)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尽(jn) 暇 藉(j)B.尽(jn) 瑕 藉(ji)C.尽(jn) 瑕 藉(j)D.尽(jn) 暇 藉(ji)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沉溺 领悟 归根到底B.沉浸 领略 归根到底C.沉溺 领略 刨根问底D.沉浸 领悟 刨根问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农业职业教育以“兴农富农”为己任,肩负着提高农民素养,培养

3、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村治理人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历史使命。不可否认,现有的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多样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形势,乡村振兴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 ),切实增强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适应性。其中,涉农职业院校应发挥重大作用。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解决好乡土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现实问题农业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A.B.C.D.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可否认,我国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多样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需求,乡村振

4、兴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境。B.不可否认,我国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在人才多样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需求,乡村振兴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境。C.不可否认,现有的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在人才多样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需求,乡村振兴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境。D.不可否认,现有的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多样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形势,乡村振兴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境。5.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用最大的毅力克制住内心的焦虑,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进了柜台。(比喻)B.它(指台儿沟)和它的十几户乡亲

5、,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拟人)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代)D.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用典)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以衅钟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B.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拜两拜,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D.势拔五岳掩赤城五岳:泰山、华山、嵩山、恒山、衡山的总称。7.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何由知吾可也B.覆之以掌,虚若无物C.师不必贤于弟子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8.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泰山的北面,汶水向西

6、流。B.不拘于时,学于余不受时俗拘束,向我学习。C.异乎三子者之撰我跟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D.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君实您或许能谅解我。9.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A.词人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颇有时间与空间的纵深感。B.“四十三年”句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自身,开始回顾自己一生。C.“凭谁问”

7、句既有对廉颇的鄙夷,也有对朝廷的不满,还有对自身遭遇的无奈。D.全词用典虽多,但这些典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大大拓展了行文容量。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侠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驻扎。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行李之往来行李:商旅。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11.下列句子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夜缒而出A.倚歌而和之B.德不厚而望国之治C.赂秦而力亏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晋秦围郑是因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也暗

9、示秦郑并无仇怨,而这正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的重要前提。B.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非常注意相关内容前后照应,比如烛之武“夜缒而出”呼应了前面的“国危矣”。C.烛之武从“阙秦以利晋”的既成事实出发,帮助秦伯分析了亡郑之害与存郑之利,可谓句句击中秦伯的心坎。D.选文记述了晋秦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生动刻画了烛之武通晓利害、能言善辩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像一堆柴薪,不加捆束,虽然有些乱,却也有散的妙处。中国艺术重萧散,反对的是捆束感。如书论上说,“草书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如积薪束苇,无萧散之气”。在中国美学看来,捆束是人为的,而萧散则是天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萧散就

10、是由人工返天工,由工巧返古拙,由雕琢返自然,体现出天然的美。中国艺术重萧散,是“道法自然”哲学的产物。如云水一样散漫,风来水上,自然成文,云过长空,飘渺无迹,此乃自然之萧散,也是艺道之关键。故前人以“萧散精神一片云”来形容萧散的美。归于自然之真性,不忸怩,不装腔作势。画家陈淳有写画诗云:“野竹自萧散,幽兰亦错杂,清风一披拂,雅韵互相答。”这种散淡的美不知征服了多少中国艺术家的心灵。中国诗人、艺术家常以“萧散”来概括自然而然的特点。宋曾巩有古诗云:“想当林间月,独写山中泉。此乐非外得,肯受世网牵。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偏怜最幽处,流水鸣溅溅。”宋人张抡踏莎行词下片云:“云片飞飞,花枝朵朵。光阴

11、且向闲中过。世间萧散更何人,除非明月清风我。”闲心似水,随花开花落,伴云卷云舒。萧散是自然赐子的真精神。所以,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关键在于脱去知识、理性、习惯、欲望等给予人的束缚。人生萧散不易得,常苦世累为羁衔,在束缚中没有萧散之趣,也没有天和之美。元陈益之蓦山溪词云:“不如归去,作个清闲汉。著甚来由,惹别人、三长两短。天公许大,何处不容身,且谩着,有生涯,试待寻思看。鉴湖里面,浅山林畔。住个小庵儿,且随分、粗衣淡饭。嘲风咏月,萧散过平生,尘世事,尽如麻,我也谁能管。”萧散是出世的、闲适的、无所羁绊的。所以,中国艺术家常以“无营”作为萧散的重要特点。元好问诗云:“经营入惨淡,得处乃萧散。”“经

12、营”到无所“营”的状态,不忮不求,即自得萧散之境。袁中道说:“洒洒落落,萧萧散散,事过而不留心。”从秩序中逃离,赢得自由从容的心灵。中国古人推崇“落叶不扫”的境界,个中意味颇值得揣摩。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感怀寄人写道:“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其中的“不扫”,不是慵懒,也不是意乱情迷而无心去扫,而是保护自然萧散的状态。走在香径上,上有树影婆娑,日光下彻,照落花点点,影影绰绰,别有风味。禅宗中有一联诗说得好:“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在禅宗看来,人来到这个世界,心灵很容易被污染,所以需要荡涤,但如果心中时时有个“扫”的意念,就会起净垢分别之念,造成心灵的黏滞。禅家

13、的妙境,不是任由灰尘的存在,而是超越一切分别,在空灵廓落中保全性灵的自由,如竹影徘徊,月光下彻,了无痕迹。有位僧徒问老师,如何是佛法大意,老师说:“门前不与山童扫,任意落花满院飞。”一任空花自落,烟萝盘旋。此即萧散的大境界。(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有删改)13.下列对文中“萧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艺术重“萧散”,反对捆束感,欣赏散而不乱的状态,推崇由人工返天工、由工巧返古拙、由雕琢返自然的天和之美。B.“萧散”是自然赐予的真精神,中国艺术重“萧散”,源于“道法自然”的哲学,强调归于自然之真性,彰显散淡之美。C.欲得“萧散”之趣,就要有一颗“萧散”之心,即摆脱知识、理性、习惯、欲望等

14、对人的束缚,在自由从容中归于秩序。D.“萧散”即自然而然,任落花满院飞,烟萝自盘旋,不因灰尘的存在而造成心灵的黏滞,始终保持心灵空间的空灵廓落。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横直分明的草书,人为、工巧与雕琢的痕迹过于明显,没有萧散之气,体现不出天和的美,与中国美学所追求的境界相悖。B.萧散的重要特点是“无营”,而“无营”是与“营”截然对立的,即不作任何人为的努力,也不被任何精神或情感所羁绊。C.文中引用了大量古诗句来增强说理的力量,比如引曾巩古诗来展现萧散的特点,引禅宗中的一联诗来深化萧散的境界。D.本文围绕“萧散”这一美学概念,从书法、绘画、诗歌、禅悟等各个方面娓娓

15、而谈,既给人艺术的美感,也启人哲学的思考。15.下列现象不能体现“熟人社会”特征的一项是A.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眉目传情,指石相证。C.口说无凭,你必须立个字据。D.门外有人敲门。“谁呀?”“我呀!”非选择题部分二、填空题(本大题4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4分。任选4题,如全选,则取前4题评分)(1)越陌度阡,_。(曹操短歌行)(2)_,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3)金风玉露一相逢,_。(秦观鹊桥仙)(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杜牧阿房宫赋)(5)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分,第18题3分,第19题6分,共11分)17.阅读下面有关红楼梦的文字,在(1)(2)处填写相应内容。(2分)红楼梦大量使用谐音手法,暗示人物性格命运,寄寓作者思想情感。譬如贾府四姐妹“元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