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361944491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潍坊市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

2、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是如此。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

3、作家都写过孔子的事迹,如曹聚仁的孔老夫子、冯至的仲尼之将丧、陈子展的楚狂与孔子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不断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括人文始祖女娲(鲁迅补天),历史豪杰伍子胥(冯至伍子胥),精神气节的代表人物文天祥(郑振铎桂公塘),及众多能臣谋士,如信陵君(廖沫沙信陵君之归)、苏秦(魏金枝苏秦之死)等。此外,歌颂高尚文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佳作,如何其芳的王子猷、唐弢的晓风杨柳等。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强大,民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

4、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新伦理的建构依托历史资源的例子大量存在。伦理辩驳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历史小说中大量出现,抗战文学把民族安全至上提升为最高伦理原则。中国作家善于到历史中寻求伦理变革的依托。在这里,伦理变革与“以文见史”传统相遇并形成相互映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

5、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传记、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必然的关联。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

6、的精神,而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摘编自王寰鹏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材料二:在近年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习近平同志说: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

7、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要求作家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追求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的绝对真实,而是要求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便叙事者在历史事件与情节的描绘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但这一基础如若并非建立在历史本质的契合之上,我们也不能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叙述。反之,即使对于某些历史的描写,其事件与情节完全出于虚构,但却在更高层面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也依然可

8、以看作是真实的历史。(摘编自徐刚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一种概括,“以文见史”的观念传统和写作传统始终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B. 梁启超、鲁迅等人采用历史批判的路径来解构人性,客观上推动了“以文见史”这一写作传统的形成。C. 中国现代伦理的变迁和文学形式的变革助力“以文见史”传统的发展,这促成了历史表达作品的出现。D. 现实中,作家常常会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选择史料,因此具备“史识、史才、史德”就显得尤为重要。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

9、材作品的创作,也同样适用于其它题材的文学创作。B.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具有时代性,因此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明确中国社会审美价值的变化。C. 当代小说作家承继“以文见史”传统,尊重历史、按艺术规律呈现历史,才能在创作中避免历史虚无化。D. 即使是历史情节完全虚构的作品,只要在更高层面上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就可以看作是真实的。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以文见史”观点的一项是( )A.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献给一位普通农妇的颂歌,对她一生遭遇的描写,揭示了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B. 茶馆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展示的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变化,再现了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

10、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C. 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抗战时期根据地一对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新面貌。D. 边城描绘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偏安一隅的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讴歌了当地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但论述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5. 阿Q正传体现了“以文见史”的传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传统的。【答案】1. C 2. B 3. D 4. 材料一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概念、源起、特征和研究价值。材料二论述当代文学创作中如何正确进行历史叙事。 5. 关注现实,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呈现在作品中。阿Q正传

11、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表达对社会进步愿景的向往。阿Q正传剖析国民劣根性,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这促成了历史表达作品的出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5、6段可知,中国现代伦理的变迁、文学形式的变革都与“以文见史”传统相关,再结合第6段的“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可知,选项中“这”指代义变化了,强加因果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明确中国社会审美价值的变化”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

12、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与第7段“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可知,此选项强加因果,绝对化了。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从材料一“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可知,“以文见史”,是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D.边城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作者

13、的主观内心世界出发,主要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不能论证“以文见史”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的标题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和关键信息“所谓以文见史,是”“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可知,材料一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

14、“以文见史”传统的概念、源起、特征和研究价值。从材料二的标题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和关键信息“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要求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便叙事者在历史事件与情节的描绘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可知,材料二论述当代文学创作中如何正确进行历史叙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

15、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等处可知,“以文见史”传统的特征是关注现实,使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呈现在作品中。而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真实深刻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的文学作品。从材料一“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可知,“以文见史”的传统表达对社会进步愿景的向往。而鲁迅的阿Q正传剖析国民劣根性,引导人们进行反思和自省,同时也呼吁改革者们来做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促进国民的进步。(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女军医的梦杨晓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采访手记。当部队医院宣布驻扎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刚20岁。她是当年扛着背包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西藏的。现在的人们把这些人称为十八军老战士。“十八军”的概念实际上已超越了它所代表的部队番号的含义,上升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符号与荣誉。那年我去采访的时候,仍在西藏部队服役的十八军老战士已屈指可数。然而就在那所高海拔的野战医院,我竟意外地遇见这位即将离藏的十八军老战士。女军医两鬓染白。她告诉我,她已经办好了离休手续,明天就“下山”了。我暗自庆幸。女军医对我要采访的那些问题,总是有意岔开话头,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说,军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