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1032658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中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考点16 三国鼎立1(2020年黔南州)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A曹操建立魏国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C诸葛亮发明翻车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因此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相吻合的是B,B项符合题意;A项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排除;C项翻车是三国曹魏马钧发明,排除;D项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排除。故选B。2(2020年贵州遵义)台湾自古以来就是

2、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A台湾B流求C夷洲D楼兰【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明清时称台湾,排除;B项隋朝称为流求,排除;D项是汉朝时期西域的一个国家,排除。故选C。考点17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2020年湖南永州)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

3、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符合题意;ABC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相关史实。考点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暂无)考点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2020年浙江杭州)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棉布

4、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答案】 D 【考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由题干中的“嘉峪关”“犁耕图”依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学会了农耕生活,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A项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不符合史实,棉布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在元朝,不符合题意; B项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不符合史实,曲辕犁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在唐朝,不符合题意; C项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不符合题意; D项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

5、产的场景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 2(2020年湖南衡阳)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北方统一B民族融合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答案】B【解析】依据图片文字“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说明胡人即少数民族可以穿汉人的服饰;汉人也吃上了少数民族的食物。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符合题意;图片中不能体现北方的统一,A项不合题意;图片体现的

6、是中国境内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不是中外交往,C项不合题意;图片体现了民族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不能反映文化昌盛。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3(2020年贵州黔西南)“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以上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A背景B内容C作用D意义【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为了学习

7、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实行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B符合题意。故选:B。4(2020年山东滨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汉化。下列能体现这一时期主动“汉化”的是A三国鼎立B八王之乱C淝水之战D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考查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8、。解题思路:本题的主题是少数民族“汉化”也就是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学习汉族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采用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D正确;三国鼎立的魏蜀吴三政权均由汉族建立,A错误;八王之是西晋统治集团的内乱,B错误;淝水之战是发生在公元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的战役,C错误。综上故选D。5(2020年贵州黔东南)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以少胜多”“前秦”“东晋”

9、,结合所学可知,东晋与前秦之间于公元383年进行了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维护了南方社会的稳定,所以D符合题意。A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交战双方是项羽与秦军;B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交战双方是曹操与袁绍,C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交战双方是孙刘联军与曹操。【点拨】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多,了解它们各自的交战双方及特点有利于此类题的解答。6(2020年山东聊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沟通了中外文明B消除了民族矛盾C促进了民族交融D促进了道教产生【答案】C【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游牧民族与汉族

10、的杂居,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和交流。C符合题意;游牧民族内迁属于民族融合,不是外来文明。排除A;游牧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并不能消除民族矛盾,排除B;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与民族融合没有关系,排除D。故选C。考点20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2020年重庆B)一些杰出人物在历史上创造了卓著的文化成果。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文化成果的搭配,正确的是A韩非子儒家学说B顾恺之兰亭集序C贾思勰齐民要术D苏格拉底“原子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选项C符合题意;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A排除;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B

11、排除;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D排除。故选C。2(2020年重庆A节选)人类古代文明成就辉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东汉蔡伦和南北朝祖冲之的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请分别加以简要说明。【答案】(1)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原料易找、质量提高,易于推广,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传过去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原料易找,质量提高,易于推广,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南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就,被人们称为祖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