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题材2咏物言志作业课件

上传人:资料分****456 文档编号:360762652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PPTX 页数:10 大小:18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题材2咏物言志作业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题材2咏物言志作业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题材2咏物言志作业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题材2咏物言志作业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题材2咏物言志作业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题材2咏物言志作业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题材2咏物言志作业课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材强化题材2咏物言志一、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病柏【1】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题材强化题材强化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

2、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1.C“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客从何乡来”两句借远乡之客观察柏树由盛而衰的变化,表达了世事无常的感慨,并无思乡之意。故选C。参考答案题材强化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

3、“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2.BA项,“有相同的寄托”错误。此诗借病柏寄托对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感慨,以及对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的不满;而“病树前头万木春”寄托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豁达情怀。C项,“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牵强附会,阐释过度。D项,“也有对未来的希望”错误,诗歌中并没有表达出对未来的希望。参考答案题材强化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6分)3.【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病柏由

4、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6分)【诗歌鉴赏】第一至十二句写柏树由盛而衰。“崇冈”是它的生长之地,与后面的“出非不得地”遥遥呼应;“童童”“车盖”“偃蹇”“龙虎姿”,或直接状写,或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出柏树高大挺拔、枝叶蓊郁、遒劲有力的外在特征。“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写它的“社会地位”主持风云聚会,赢得神明相依,这是它的极盛时期。第七句中的“岂知”一转,写柏树根坏叶败,令人惋惜。结合当时杜甫所处的社会背景可推知,诗歌以柏树的由盛而衰,象征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的

5、由盛而衰,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悲叹。第十三至十六句写丹凤与鸱鸮:柏树遭殃,丹凤哀鸣,鸱鸮得志。诗歌以此象征朝廷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奸佞小人盘踞其中的可悲现象。最后四句借“客”之口,表达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诧异,发出了对事物之理“浩荡难倚赖”的慨叹,流露出无奈之情。参考答案题材强化白话诗歌有一棵柏树生长在高高的山冈,它的枝叶茂盛,形状犹如车盖。它屈曲有龙虎之姿,主持着风云的聚会。神明依存于它挺拔的躯干上,年高多识的人大多前来参拜。哪里知道长了千年的树根,长到中途颜色就突然衰败。并不是生长错了地方,占据的地方又高又大。天气变冷,它忽然之间失去了依凭,一天之内枝干上的叶子就颜色全改。丹凤带领九只雏

6、鸟,围绕着它飞翔哀鸣。鸱鸮志得意满,在树干上开凿洞穴养育子女。不知从哪里来的远行之客,在树前久久伫立感叹太奇怪。静下心来推求事物根本的道理,世事无常多变幻,让人难以依赖。二、2022山东济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骢马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题材强化题材强化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金”“青”“白”三种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B.颔联中“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C.颈联中的“汗血”在本诗中指产

7、于西域大宛国的“汗血马”,诗人盛赞它跟随征战、不畏苦寒。D.尾联中“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和期望。4.C本诗歌咏的对象是“骢马”,颈联中的“汗血”使用了借代的手法,指的依然是“骢马”,且诗人盛赞跟随征战、不畏苦寒的也是骢马。故选C。参考答案题材强化5.前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请简要分析这种诗风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5.【参考答案】骢马展现出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诗人借马表现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以青骢马

8、为歌咏对象。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势,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个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形象。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暮”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颈联刻画骢马的功业和品格。“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尾联写对骢马的信任、勉励和期待。“能”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结句的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参考答案题材强化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才能到达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本诗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参考答案白话诗歌青骢马戴着金饰的笼头,配有洁白似玉的马鞍,主人高扬着长鞭,策马在京郊大道上来回游玩。早晨奔驰在长安大道上,扬尘旋而消失,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青骢马常跟随主人征战沙场,艰苦卓绝,即使四蹄受了伤也毫不畏惧边地的苦寒。希望你能饮尽长城泉窟的水,以备历尽艰难险阻奔赴天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