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选材1战国策作业课件

上传人:资料分****456 文档编号:360758440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1,00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选材1战国策作业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选材1战国策作业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选材1战国策作业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选材1战国策作业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选材1战国策作业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选材1战国策作业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选材1战国策作业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材强化选材1战国策选材强化选材强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C“歃盟”的意思是歃血结盟,“于秦”表示歃血结盟的对象,作状语,故“歃盟于秦”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

2、于大王也”的意思是“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语意完整,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选C。参考答案选材强化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2.C“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的意思是“所受的蒙蔽”,两者词义不同。故选C。参考答案选材强化

3、知识链接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也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千乘,指千辆兵车,形容兵车很多。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的代称。战国时称诸侯国小者为千乘,大者为万乘。选材强化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

4、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3.AA项,“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错误,原文说的是“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意思是“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由此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而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故选A。参考答案选材强

5、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4.【参考答案】(1)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关键词:“岁不熟”“且”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关键词:“折节”“去”各1分,句子大意2分)【解题思路】(1)“岁不熟”,收成不好。“且”,将。(2)“折节”,屈己下人。“去”,离开。参考答案选材强化回归教材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与:给)烛之武退秦师:“

6、亦去之。”(去:离开)选材强化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5.【参考答案】对待赵国:分析利弊。对待燕国:威胁恐吓。(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题思路】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由题干可知,此题考查的内容是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游说策略。然后据此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游说赵国的语句是“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民亦且岁死矣”,游说燕国的语句是“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综合以上语句可知,游说赵国主要是通过分析利弊,孟尝君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让

7、赵国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游说燕国主要是通过威胁恐吓,让燕国明白不出兵相救将会导致什么恶果。参考答案选材强化【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我谋划一下,怎么办(奈何)?”孟尝君说:“有了诸侯援救,那么国家可以存续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强大,魏国的军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弱小。然而赵国

8、的土地没有年年战乱且百姓没有年年死亡,但魏国的土地年年战乱且百姓年年有死亡的,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与秦国歃血结盟,这样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赵国的土地也将年年战乱,百姓也将年年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赵王答应(许诺)了,为魏国派出十万士兵、三百辆兵车。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前去援救魏国!”燕王说:“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跋涉几千里去援救别人,这有利于燕国。现在魏王出了国门便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田

9、文说:“我给大王献上有利的计策,但大王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我可以听听这个大的变化吗?”孟尝君说:“如果参考答案选材强化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秦兵离开魏国后,魏王倾尽(悉)韩国、魏国的军队,又向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兵力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对于四国军队来说路程(道里)很近而且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我听从您的。”于是为孟尝君派出八万士兵、二百辆兵车,跟从孟尝君。魏王非常

10、高兴地说:“您借到燕国、赵国这么多士兵,而且很快(亟)啊。”秦王非常恐慌,割让土地向魏国请求讲和。魏王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士兵,并且封赏了孟尝君田文。参考答案选材强化选材强化6.B“今王释此”的意思是现在大王舍弃这些,语意、句子结构均完整;且“袭”是动词,意思是因袭,作“远方之服”的谓语,两者之间不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句式相同,为并列的动宾结构;且“畔”同“叛”,是动词,意思是背叛、违背,作“学者”的谓语,两者之间不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项。故选B。参考答案选材强化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服,古代各

11、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多为贴身短衣、长裤、革靴,便于骑射。B.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辞,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C.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含义相同。D.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叩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所用。7.C“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含义相同”错误,“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即国中,指在国都长安城里。故选C。参考答案选材强化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改革,但是对其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定,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肥义的支持。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

12、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在赵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亲自探访并说服了他。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改革中争当表率,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8.DD项,“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改革中争当表率”错误,根据原文中的“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臣愿大王图之”可知,生病只是公子成的托词,他不想在胡服改革中争当表率,主要是因为他不赞成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故选D。参考答案选材强化9.把文

13、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2)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9.【参考答案】(1)愚蠢的人在事情完成后还很糊涂,聪明的人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能预见,大王您还是施行这件事吧。(关键词:“暗”“萌”“其”各1分,句子大意1分)(2)而且我听说,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要坚决去做没有邪念,跟着皇亲国戚行事名声不会受到损害。(关键词:“无邪”“因”“累”各1分,句子大意1分)【解题思路】(1)“暗”,糊涂,昏昧。“萌”,发生。“其”,还是。(2)“无邪”,没有邪念。“因”,顺着。“累”,损害。参考答案选材强化10.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

14、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10.【参考答案】穿胡服是为了方便骑射;继承简、襄遗业,抵御胡人;报中山国进犯赵国的仇恨。(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原文中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时说“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非寡人所望于子”,从中归纳概括出不同层面的理由即可。根据“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可知,赵武灵王认为穿胡服是为了方便骑射,便民利国。根据“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等可知,进行胡服改革,可以继承简、襄遗业,抵御胡人。根据“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

15、,系累吾民其怨未能报也”“远可以报中山之怨”可知,进行胡服改革,可以报中山国进犯赵国的仇恨。参考答案选材强化【参考译文】赵武灵王白天(平昼)闲处的时候,说:“如今我想要穿上胡人的服装练习骑马射箭,来教导百姓,可是世人一定会非议(议)我。”肥义说:“我听说,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不决就不能立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观念,就一定(殆)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那些谈论最高道德的人,是不会附和流俗的;成就大功业的人,是不会与众人一起谋划的。愚蠢的人在事情完成后还很糊涂,聪明的人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能预见,大王您还是施行这件事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犹豫改穿胡服这件事,而是担忧天下人讥笑

16、我。狂妄无知的人觉得欢乐的事,聪明的人会对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贤明的人会对此感到忧伤(戚)。如果世上有顺从我的人,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了。即使举世(驱世)都讥笑我,北方胡人之地和中山国我也一定要得到。”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赵武灵王派王孙绁告诉公子成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听命于父母,在朝廷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行为。而且我听说,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要坚决去做没有邪念,跟着皇亲国戚行事名声不会受到损害。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义举,来成就改穿胡服的功业。我派王孙绁拜见王叔,请王叔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再拜)说:“我本来(固)就听说了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我卧病在床(寝疾),不能小步快走,所以没能做表率。大王如今下了命令,我本该竭尽我的忠诚。参考答案选材强化我听说,中原地区,是仁义施行的地方,是诗书礼乐运用的地方,是远方之人观摩奔赴的地方,是蛮夷效法学习的地方。现在大王舍弃这些,却因袭远方部族的服装,改变古人的教导,更改古人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叛学者的教诲,背离中原的传统,我希望大王慎重地考虑这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