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专题四乡土情结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上传人:资料分****456 文档编号:360757349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62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专题四乡土情结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专题四乡土情结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专题四乡土情结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专题四乡土情结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专题四乡土情结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专题四乡土情结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专题四乡土情结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乡土情结专题四乡土情结现代文阅读石家庄二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蜡条人家蜡条人家安宁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车将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条,全拉了来。虽然编筐这门手艺,不能让我们家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补贴点零花钱。在暂时寻不到别的更合适的行当之前,父亲也就像种庄稼一样,一年年收购满院子的蜡条,浸泡之后,反复风干,才开始让这些蜡条派上编筐的用场。差不多,新的蜡条要存放半年,父亲才会将它们挑选出来使用。这是父亲的第二职业,基本上,只要忙完地里的活计,他就会在院子里打扫出一片空地,而后将编筐的工具一一摆出来,开始像一只蚂蚁一样勤奋地工作。但凡经

2、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顺起来,想让它们怎么舞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柳条一样柔软无骨。父亲不仅仅会编小巧美观的驮筐、苹果篓、提篮、篱笆,还会一个人完成两三米高的庞然大物酒海【注】【注】。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只不过,这时候父亲的战场,变成了室内。室内当然因此变得很是拥挤。就连我写作业,都没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室,打开电灯,奋笔疾书。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现代文阅读的力量感。我觉得父亲即便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抽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

3、。蜡条在灯下的堂屋里,明显有些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它们时而碰到了灯泡,让满屋子都是飞旋的影子;时而落在水缸沿壁上,发出清脆又寂寥的响声;时而将绳条上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父亲尽力收拢它们的“手脚”,无奈蜡条太长,房间又太小,总也无法使它们驯服。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于是整个堂屋的灯下,就只剩下父亲一个人。他会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一场听完,一个驮筐,也就编完了三分之一。母亲这时候才走出来,收拾父亲折腾出的满地狼藉。我侧耳倾听,院子里静悄悄的,夜色笼罩了日间所有的喧哗。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着惨白的霜。只有父亲的咳嗽

4、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条工具,将一根蜡条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地里沐浴风雨的生动姿态。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巧妙编进篓筐里去,让成品看起来色彩丰富又不凌乱。每根蜡条的根部,都会被削尖,方便插入像士兵一样排好方队的其他蜡条队伍里去。母亲做起这些来,俨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熟现代文阅读练到无须父亲开口,就能完成他所有的要求。知道今天要编的物什,大概需要多少根蜡条。其中有多少是粗的,可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其躯体中的。

5、他们一个编织,一个修剪,配合非常默契。平日经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件事上,从未有过矛盾。父亲将编筐当成艺术品一样去打理,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基于同样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打败天下无敌手”般同心协力作战的姿态。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会让我在冬天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甚至,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声音时,我还会觉得感动。那一刻,我完全原谅了父亲拿着一根蜡条,将我和姐姐追得满院子跑时的冷酷无情。我的脸微微发烫,好像炉火太旺了。窗外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明的

6、炭,给烤得像一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注】【注】酒海:一种大型的盛酒容器,因盛酒量多,故称“海”。【作者链接】【作者链接】安宁,生于泰山脚下的青年作家,屡获国内散文大奖。她的写作中,对故乡的思念已经融入了血脉,“乡村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承载了我们对于美好家园的一种向往和回归,”她说,“通过这样的写作,我得到了一种自信,并发觉自己的根基,其实一直都停留在乡村的泥土里,从未离开。”现代文阅读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标题“蜡条人家”既写出了蜡条对家里的重要性,也暗含了农村人对蜡条的质朴感情。B.

7、冬天连写作业的“我”都要把地方让给父亲编织蜡条,说明农民谋生不易,顾不上孩子的学习。C.经常吵架的父亲和母亲唯独在编蜡条上没有矛盾,是因为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是一样的。D.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父亲如何编织蜡条,也是在表现父亲面对生活的柔韧态度。答案1.B【解题思路】【解题思路】“顾不上孩子的学习”错误。根据原文“就连我写作业,都没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室,打开电灯,奋笔疾书”“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可知父亲编织蜡条对补贴家用的重要性,全家对此都有共识,“我”给父亲让地方并不能说明农民“顾不上孩子的学习”。现代文阅读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

8、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蜡条作为线索贯串全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思想主旨和情感脉络明确、集中。B.文章第六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丰富生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C.文章第八段动静结合,院子里“静悄悄的”“一切都被冻住”,父亲的咳嗽声打破了夜的静寂。D.本文恰切地运用儿童视角,展现出儿童视野中编蜡条等农活的童趣以及生活的本真面貌。答案2.B【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我觉得父亲即便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运用了比喻手法,蜡条“明显有些施展不开手脚”“将绳条上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运用了拟人手法,“时而时而时而”运用了排比手法,本段没有运用

9、夸张的修辞手法。现代文阅读3.作者安宁被评价为“在故乡底子上绣花的山东女孩”,请结合文章和作者链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4分)答:答案3.【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故乡底子,指作者对乡村生活和劳动情景的展现。本文写了故乡的冬日的生活、故乡的劳动等,体现出对故乡的喜爱和思念。(2分)绣花,指作者文章的思想美和语言美。本文以乡野之趣、劳动之趣、亲情之馨为主旨,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笔触细腻。(2分)【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解释“故乡底子”和“绣花”两个词语的内涵,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链接进行分析。从作者链接以及文中对乡

10、村生活和劳动情景的展现可看出作者的“故乡底子”;从文章赞美乡村、赞美劳动、表现亲情的主旨,以及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的语言等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绣花”的。现代文阅读4.文章结尾说“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作者因何心生欢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4.【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父亲母亲同心协力、配合默契的动人姿态,是漫长难熬的冬天里的一道风景;父母一边合作劳动一边絮叨的温馨场景,让作者觉得感动;认真勤恳、脚踏实地的劳动,使生活像烤馒头一样酥脆松软,使人内心踏实安宁;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映照进生命的欣喜,充盈了整个冬天和童年时光。(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本

11、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设问虽然在文章末尾,但是根据倒数两段开头的“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那一刻”,可将答题区间锁定在最后三段,要把握住作者对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如父亲母亲同心协力劳动的姿态、家长里短的絮叨,这些都让作者感到欢喜。另外,还可以结合文章赞美劳动的主旨和作者的故乡情结来作答。考点解读考点解读以故乡、乡村为题材的“乡土散文”主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乡村的景物,或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或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或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或以乡村生活为侧面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喧闹与浮躁。这类散文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往往多元而复杂,给命题者提供了广阔的命

12、题空间;而乡土散文以其自然朴实的文风给人以熏陶,以其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内容贴近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因此也是命题的热点。古代诗歌阅读2023柳州三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56题。获稻获稻(节选节选)黄燮清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古代诗歌阅读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两句对“豪华子”发出感叹,讽刺他们因吃腻了“膏粱”而选择吃素食。B.百姓生活艰辛,粮食来之不易,这与“豪华子”的“安坐”“嗜欲”形成强烈反差。C.“颗米皆琳琅”用比喻的手法,将颗颗米粒比作美玉,

13、体现了对农民来说粮食的珍贵。D.全诗语言质朴清新、不矫饰,与白居易诗歌观刈麦相比,两者语言风格相似。答案5.A【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素餐”是指无功受禄,不劳而获。诗歌前两句讽刺的是“豪华子”们饮食终日、无所事事。【各项考点】【各项考点】A项考诗歌内容、情感态度B项考表现手法C项考表达技巧D项考语言风格、知识迁移古代诗歌阅读6.有人认为,“君看获稻时”一句中的“君”指的是“豪华子”,也有人认为是“为政者”。你同意哪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答:答案6.【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观点一:“君”指的是“豪华子”。诗歌的开头是对“豪华子”发

14、出感叹,将“豪华子”与农民做对比,最后两句承接上文对“豪华子”提出告诫。作者通过对丰收场景的描写,告诫“豪华子”不能奢侈浪费,要珍惜农民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6分)观点二:“君”指的是“为政者”。结尾句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提醒“为政者”要关心民生,尊重劳动者,珍惜百姓劳动成果,间接提醒“为政者”要抑制奢侈浪费行为。(6分)【诗歌鉴赏】【诗歌鉴赏】节选部分先写“豪华子”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知稼穑之艰难,他们厌弃的“膏粱”对百姓来说,是像美玉一样珍贵的东西。不劳而获的“豪华子”与终年辛勤劳作的农家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然后通过议论,表现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对劳动的赞美。全诗语言

15、质朴清新,流露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劳动者的同情,具有积极意义。写作7.(社会生活情境社会生活情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建议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工作时,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大城市,因为大城市机会多、平台广阔,学校能争取到的资源也多,去大城市有机会见到更大的世界。尽管很少有人会否定大城市所拥有的诸多优势,但是也有不少人对此持保留态度。在他们看来,这种远离家乡、一心奔着大城市去的态度缺少“人情味”,忽略了普通人心底的乡土之情。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根据上面的作

16、文材料与要求,下列立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大城市有着诸多的优势,能够开阔视野,让我们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可围绕“天高海阔,大胆开拓”立意。B.家乡是许多人心底最深的牵挂,家乡的发展也离不开坚守在这里的人,可围绕“扎根故土,建设家园”立意。C.大城市有机会、有资源,家乡有亲情、有“人情味”,二者只能选其一,可围绕“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立意。D.面对大城市与家乡,不同的声音都只具有参考意义,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考量,可围绕“留走之间,听从心声”立意。答案7.C【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材料中展示了两种观点,但并不意味着大城市和家乡“二者只能选其一”,需要从辩证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有的人选择远离家乡,去往大城市,是希望用在大城市的所学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如此可谓“鱼与熊掌,二者兼得”。试题情境分析试题情境分析【中心话题】【中心话题】青年学生的发展选择【选材意义】【选材意义】材料贴近现实,设置了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学习问题有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去大城市”和“留在家乡”这样的选择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对当下生活处境和未来人生定位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加强了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