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大单元教学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60628258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19.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大单元教学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大单元教学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大单元教学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大单元教学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大单元教学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大单元教学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大单元教学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9.古诗三首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题西林壁苏苏轼轼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激趣导入,读懂题目学习学习任务一任务一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的风景吗?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的风景吗?激趣导入激趣导入 望望庐山庐山瀑布瀑布 唐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走近作者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苏轼苏轼题题西西林林壁壁思考:思考:从题目

2、中,你读出了什么?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读懂题目读懂题目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题西林壁题西林壁题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西林寺壁壁墙壁初读古诗,理解诗意学习学习任务二任务二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听读古诗,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yunshyun学习生字学习生字结构:结构:左右左右偏旁偏旁:纟纟笔画数笔画数:1212组词组词:缘由缘由 缘故缘故 缘木求鱼缘木求鱼造句造句:一向守时的他,不知什么一向守时的他,不知什么缘故缘故竟然迟到了。竟然迟到了。书写提示:书写提示:“纟

3、纟”两个撇折平行;两个撇折平行;“彖彖”整体紧凑,头部宜小,中横整体紧凑,头部宜小,中横稍长,下部三撇平行、均匀。稍长,下部三撇平行、均匀。理解诗意理解诗意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成岭侧成峰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作者的观察角度?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横横岭岭侧侧峰峰理解诗意理解诗意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1.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一样吗?远看远看近看近看横看成岭侧成横看成岭侧成峰,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理解诗意理解诗意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

4、的结果呢?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雄奇壮观雄奇壮观理解诗意理解诗意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理解诗意理解诗意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身在此山中。缘:因为。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感受全貌,领悟道理学习学习任务三任务三欣赏视频:庐山全貌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领悟道理领悟道理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

5、而非庐山的全貌。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当局者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清。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领悟道理领悟道理在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的缺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领悟道理领悟道理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

6、法窥其全貌。领悟道理领悟道理 这首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这首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主题思想主题思想 题西林壁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题题壁壁诗诗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开始成为一种风气。宋代题壁之风仍然多,至唐代,题壁开始成为一种风气。宋代题

7、壁之风仍然十分兴盛,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十分兴盛,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便可读到,作品也就可以传播开来。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便可读到,作品也就可以传播开来。千百年来题壁诗不胜枚举,最有名的要数唐代崔颢的黄千百年来题壁诗不胜枚举,最有名的要数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了。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则鹤楼了。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则是宋代题壁诗中的佼佼者。是宋代题壁诗中的佼佼者。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黄鹤楼黄鹤楼【唐】崔浩【唐】崔浩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题临安邸题临安邸【宋】林升【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直把杭州作汴州。1.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2.搜集整理苏轼的诗,感受其诗歌特点。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学好语文,快乐成长学好语文,快乐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