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第一课时)(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60628132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第一课时)(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第一课时)(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第一课时)(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第一课时)(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第一课时)(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第一课时)(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第一课时)(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题8 冀中的地道战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任”,会写10个字,会写等14个词语。2.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重难点1.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阅读已经有一定基础。但是学生阅读速度快慢相差大,阅读速度低,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来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在享受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习作方面要学会结合事例突出人物的特点。教学辅助教学课件,电影地道战片段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

2、:激趣导入,明确要求【设计意图:利用电影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相机出示阅读提示,聚焦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培养学生的提问、探究能力。】一、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地道战这部电影吗?下面来观看一个视频片段,来看看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是怎么利用地道打击侵略者的。(播放地道战视频片段)2.学生观看完视频片段,畅谈感受。介绍背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引导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冀

3、中的地道战,领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的英勇与智慧。教师板书课题(8 冀中的地道战)学生齐读课题。3.板书课题。指导“冀”读j。齐读课题。指导:(1)冀:河北省的简称。(2)冀中:指冀中平原。(3)地道:在地面下掘成的交通坑道(多用于军事)。二、明确要求,提示“带着问题读”的方法,交流阅读体会1.复习阅读方法。引导语:前面三课的学习中,我们用过哪些方法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 预设:集中注意力读,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借助关键词句读,带着问题读。2.借助阅读提示,明确新的方法。引导语:今天我们讲学习一种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请大家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课件出示:带着问题,用

4、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3.读完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预设:地道是怎么产生的?在地道里,人怎么生活?地道里有亮光吗?在地道里待久了,人会不会闷?地道有多大?躲在地道里,怎么打鬼子?教师引导:同学们真善于思考,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种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学习任务二:问题导读,检测效果【设计意图:学生记录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避免影响学生阅读的速度,因此要求学生读完后,回忆并记录阅读时产生的问题,为后面的阅读交流作准备。】一、带着问题,初读课文1.教师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记录下自己的问题

5、,然后快速默读课文,圈画批注,找到自己所提的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我们也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可以带着新问题继续读课文。教师提醒:读完课文并确定自己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记下阅读所用的时间。完成阅读后再完成检测题。做检测题时不能回读课文。2.学生按照要求默读课文,计时器启动。教师巡视,观察学生阅读、记录问题的情况。3.出示阅读检测题,检查阅读效果。课件出示:(1)读课文用了( )分( )秒。(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 )(2)地道里面光线不好,比较昏暗。( )(3)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旁边堆满荆棘。( )(4)

6、人在地道里不能了解上面的情况。( )学习任务三:交流体会,指导阅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阅读中学习提问、带着问题阅读、读中解决问题几个方面进行读后交流,学生复习巩固前面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落实“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教学重点,感受高质量阅读的好处。】一、指名学生交流阅读情况。1.问题:你是怎样快速阅读这篇课文的?学生交流。预设:我看到课题,产生了疑问:“地道是怎样的?在地道里怎样战斗?”带着这些问题读,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快了,阅读的速度也快了。我是借助关键句来边读边理解课文的,例如读到“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

7、的情况呢”,我就知道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讲这个意思,所以我读得很快。读到“扫荡”“堡垒”“孑口”这些词语时,我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但这些词语不影响我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会暂时忽略,做到不回读。2.问题:通过刚才的快速默读,你对地道有了哪些认识?预设:我从课文第6自然段知道了冀中人民面对敌人的火攻、水攻等想出了妙法。我从第7自然段知道了人在地道里可以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来了解地面上的情况。我从第4自然段中知道了地道的结构和特点等。3.问题:你在阅读中还产生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学生交流。预设: (1)课文里有很多我不理解的词语和看不明白的地方,比如“大扫荡、孑口”,但是这些词语不影

8、响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选择暂时忽略,做到了不回读。(2)读到“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我就知道这个自然段肯定要具体说怎么了解地面上的情况这一话题。(3)我读到“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时,我就疑惑:离地面这么深,人在地道里会不会闷?继续往下读,我知道了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人们在地道里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既不气闷又不嫌暗。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想,加深了我对课文的理解。二、教师小结。我们在阅读之前,带着问题去读,目标明确,帮助我们搜寻到重要信息,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边读边想,产生新的问题,能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阅读时产生的问题,不影响

9、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暂时忽略;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的问题,要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学习任务四:梳理问题,把握内容【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疑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突破口。这个环节重点在引导学生学习提问并归类梳理问题,然后相机理清课文脉络,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加快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的速度。在整理问题、把握内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快速阅读、概括文章内容的各种方法的能力。】1.小组合作,梳理问题。请同学们把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阅读中产生的新问题在小组中进行梳理,筛选出对于理解课文最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出示要求:(1)在小组内提出问

10、题并记录问题。也可以把问题写在即时贴上,每张即时贴只写一个问题,这样便于梳理。(2)小组讨论,归类梳理问题。可回顾四年级学过的梳理问题的方法,从内容理解、主旨把握、写作方法、受到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梳理。2.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预设:(1)课文内容理解类问题:地道战是怎么产生的?地道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在地道里怎样生活、打仗?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地道战?为什么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2)课文主旨类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介绍冀中的地道战?地道的哪些设计体现了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3)写作方法类问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哪些写作方法?3.确定核心问题,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引导语:哪些问题

11、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结合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筛选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预设1: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预设2:如何利用地道作战?预设3:地道战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引导:带着这三个问题,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梳理段落,理清结构。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道战?提示:借助关键句,把握每部分内容的主要意思。(可以拟小标题)(2)指名交流。预设:课文首先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即为了反击敌人的大扫荡;接着分别从地道如何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如何打击敌人、如何防御敌人、如何传递信息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地道;最后总结全文,说明地道战的威力。

12、(3)教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逐一呈现)课件出示: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叙述了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4.教师小结。这次阅读,同学们对“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这种阅读方法又有了新的体会,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点温馨提示:阅读时,将注意力只关注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其他文字可以浏览阅读,这样阅读速度就会提高。任务五:自主学习,检测字词【设计意图:学习字词读音,为快速默读课文扫除障碍。本课中的一些特定含义的词语,可以课前提醒学生查找相关的时代背景资料与图片来学

13、习,便于课上交流。】1.学生借助文中注音及生字表、词语表自学生字词。2.教师出示词语检测:侵略 修筑 粉碎 领导 打击 迷惑 游击 坚持 堡垒 任丘 搁置 陷坑 拐弯 岔道 妨碍 隐蔽 不计其数 无穷无尽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指名读。(2)任(rn)丘:地名,在河北省。“任”作姓氏时也读rn。“任务”中的“任”读rn。(3)结合文中具体的句子,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预设:冀中平原:地处河北省中部,西起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临平津,南至沧石路。该地区河流纵横,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因为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配冀中平原地图)“大扫荡”:1942年5月1日,侵

14、华日军纠集日伪军五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出动坦克、装甲车几百辆,由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我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空前野蛮的“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这次“扫荡”,敌人凭借军事上的机动优势,采取多路密集的“拉网式”“梳篦式”战术,企图从四面八方将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压缩在深县、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四县相接的根据地腹心地带,予以歼灭。封锁沟、封锁墙:我国抗日战争期间, 日本侵略军在华北等地为维护其交通和分割、封锁解放区,在解放区与敌占区之间和铁路、公路两侧所挖掘的宽而深的壕沟,叫“封锁沟”;挖出来的泥土就用来修成墙,叫“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指实行封锁政策,用密集的碉堡封锁某个区域。碉堡是军事上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多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等建成。(配碉堡图)3.作者介绍。周而复(19142004),当代作家。代表作有上海的早晨,以抗日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散文报告尔集诺曼白求恩晋察冀行等。课堂小结:刚才我们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各小组还提出了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呢?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读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作好批注。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分享。 作业设计: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和词语。2.完成分层作业。3.通过查阅资料或认真阅读、研究课文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准备下节课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