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集(广东用)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360125954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DF 页数:103 大小:1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集(广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集(广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集(广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集(广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集(广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集(广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集(广东用)(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广东用)目 录高 二 生 物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高 二 生 物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2教案高 二 生 物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高二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高二生物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高二生物3-3其他植物激素教案高二生物4-1种群的特征教案高二生物4-1种群的特征第二课时教案高二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高二生物4-3群落的结构2教案高二生物44群落的演替教案高二生物5-1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高二生物5 1生态系统的结构2教案高二生物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高二生物52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高二生物5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高二生物54生态系统的信

2、息传递教案高二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教案高二生物5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教案高二生物6-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高二生物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教案高二生物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2教案课 题细胞生活的环境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课程目标知识与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过程可方法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K章引

3、入U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板书)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二、授新课(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4、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细胞内k第 1 页 共 103页(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 J血浆细胞外液 组织代(存在于细胞外,约 占 1/3)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

5、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巳,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板书)2.毛细血管壁第2 页 共 103页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资料

6、.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 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 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

7、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 NaCI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 aC I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

8、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第3 页 共 103页1.提示:Na+和 C1-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 2与 H2O结合,在碳酸酊醐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H2CO3-H+HCO3-。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

9、、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 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4.提 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攸 I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三、当堂反馈1.细胞外

10、液的主要阳离子是(C)A.Fe2+B.K+C.Na+D.Ca2+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C)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第4页 共103页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

11、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D)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四、课堂小结毛细血管壁组织液 0.8、1、2、3、4、5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 A 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 c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4.枝条处理方法:浸泡法和沾蘸法建议各小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浸泡法也可设置不同的浸泡时间。应该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以便交流,资源共享。(三)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或N A

12、A,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2.作出假设适宜浓度的2,4-D或N A A可以使杨或月季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第2 2页 共103页3.预测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约 35d),用适宜浓度的2,4-D或 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皮皮孔处(插条下1/3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4.实验步骤(1)制作插条。(2)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多组。如可分别在N A A中浸泡1、2、4、8、12、24 h 等)。(3)进行实验:将处理过的

13、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都要观察记录各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记录表格,更应让学生自行设计记录表格,提供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记录过程是意志与耐心的锻炼,既有分工也有协作。记录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浓度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在绿色树皮的皮孔处长有白色幼根;时间长一些会在枝条下端斜面树皮与木质部之间长有白色根原体)。每隔23 d 记录也可。(5)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杆

14、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A.温度要一致;B.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 个枝条;第2 3页 共103页C.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 a-蔡乙酸促进托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本探究活动关键是时间安排。建议课.前提交药品选择和药液浓度控制的设计方案,培训关于选取枝条、怎样做插条的方法,说明注意事项,并确定各小组的分工。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小

15、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 验 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6.表达与交流实验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写出自己个性化的实验报告,向小组和全班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经验、教训或体会,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7.进一步探究“进一步探究”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数需要在课外完成。教师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互相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不同季节和枝条老幼部位对生长素类似物的反应,让学生自行

16、设计和实施。三、当堂反馈R例 1 3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正确的解释是()A、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 B、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C、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 D、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解析:所考查知识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二重性。2.4D 在低浓度时,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在高浓度时,它不但能够抑制生长,甚第2 4页 共103页至还能杀死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叶宽大平展,叶片的表面积较大,蜡质较少,幼芽裸露,所以吸收的药剂较多,幼芽易于受害。单子叶植物(如小麦)通常叶面较少,叶片直立,表面角质和蜡质也较多,幼芽为老叶所包裹,所以相对地吸收药剂量也较小,幼芽也不易受害。所以,同样剂量的2.4-D (浓度较高)能够抑制可杀死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却没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这说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对同一浓度的2.4-D 敏感程度不同。答 案 C四、课堂小结略,见本教案黑体字。五、作业:创新课时P附:板书设计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可以促进,可以抑制生长素类似物:叫蔡 乙 酸(NAA)、2,4-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