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360070154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1,00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传统文化之根第6课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说理的特点;理解庄子善于通过事例说理的方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的思辨性和善于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道家文化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6.1老子四章一、知人论世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道德经,也叫老子。1.老子生平辩证释“道”的智者老子一、知人论世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上篇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下篇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

3、生了深刻影响。2.作品老子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3.老子思想一、知人论世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

4、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3.老子思想一、知人论世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4.社会背景一、知人论世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5、,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1.字正音二、文本阅读一毂()埏埴()户牖()自矜()赘行()易泮()累土()gshn zhyujnzhupnli2.阅读感知二、文本阅读任务一:有节奏地诵读全文,把握好语气、语调、停顿等。任务二:疏通语句,初步理解文意。(试概括每章内容。)【一】【一】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当其其无无,有车之用。,有车之用。埏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户牖以为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

6、一章)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三十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g):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插车轴。当其无:当,指在(某处、某时)。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埏埴(shn zh):埏,揉和;植,黏土。即和土(制作陶器)。户牖(yu):门窗。三、文本理解1.1.积累文言词义积累文言词义【一】【一】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当其其无无,有车之用。,有车之用。埏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户牖以为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7、,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第十一章)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2.2.理解翻译文句理解翻译文句三、文本理解【一】【一】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当其其无无,有车之用。,有车之用。埏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户牖以为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8、用。(第十一章)(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3.3.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名家注解】【名家注解】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木、埴、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王弼道德经注)(王弼道德经注)三、文本理解【一】【一】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当其其无无,有车之用。,有车之用。埏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9、,有器之用。凿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户牖以为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老子通过车毂、埏埴与凿室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事物是有形的,即“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被眼前看到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实。4.4.本段如何阐释本段如何阐释“有有”

10、和和“无无”的关系的的关系的?有什么现实意义有什么现实意义?三、文本理解【二】【二】企企者不立,者不立,跨跨者不行;自者不行;自见见者不明;自者不明;自是是者不彰;自者不彰;自伐伐者无功;自者无功;自矜矜者不长。其在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道也,曰余食赘行赘行。物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处。(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企:踮起脚。跨:跃、越过,阔步而行。见(xin):显露,显现。是:以为是,认为正确。彰:明显,显著。伐,矜:均指夸耀的意思。1.1.积累文言词义积累文言词义赘行:赘,长在皮肤上的肿瘤。行,同“形”,形体,身体。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肿瘤)。物:人

11、,众人。处:为,做。三、文本理解【二】【二】企企者不立,者不立,跨跨者不行;自者不行;自见见者不明;自者不明;自是是者不彰;自者不彰;自伐伐者无功;自者无功;自矜矜者不长。其在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道也,曰余食赘行赘行。物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处。(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2.2.理解翻译文句理解翻译文句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三、文本理解【二】【二】企企者不立,者不立,跨跨者不行;

12、自者不行;自见见者不明;自者不明;自是是者不彰;自者不彰;自伐伐者无功;自者无功;自矜矜者不长。其在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道也,曰余食赘行赘行。物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处。(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3.3.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虽然在短期内似乎有效果,但最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个人修身是这样,那么为政也应该这样。“自见者不明”“自是者

13、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反过来,当然要提倡自谦、自省、自警。可见,老子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三、文本理解【三】【三】知人者智,自知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者有志,不失其所所者久,者久,死而不亡死而不亡者寿。者寿。(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三章)明:圣明,明智。强行:勤勉而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所:地方,位置。死而不亡:即身虽死而“道”犹存。1.1.积累文言词义积累文言词义翻译: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

14、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三、文本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则物无避焉;力用於己,则物无改焉。知足者富:知足自不失,故富也。强行者有志: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志矣。不失其所者久: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久长矣。死而不亡者寿: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2.2.名家

15、点评名家点评王弼道德经注王弼道德经注三、文本理解【三】【三】知人者智,自知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者有志,不失其所所者久,者久,死而不亡死而不亡者寿。者寿。(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3.3.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请概括本段选文的主要内容。三、文本理解【四】【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

16、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木,生于毫末毫末;九层之台,起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圣人无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民之从事,常于几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第六十四章)1.1.积累文言词义积累文言词义其脆易泮:泮,同“判”。物品脆弱就容易分离。毫末:毫毛的末段,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累土:一筐土。累,土筐。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几:接近。复:弥补。三、文本理解【四】【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木,生于毫末毫末;九层之台,起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