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复习宝典】文言文虚词专项真题训练卷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

上传人:smil****by88 文档编号:360065183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复习宝典】文言文虚词专项真题训练卷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言文阅读复习宝典】文言文虚词专项真题训练卷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言文阅读复习宝典】文言文虚词专项真题训练卷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言文阅读复习宝典】文言文虚词专项真题训练卷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言文阅读复习宝典】文言文虚词专项真题训练卷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复习宝典】文言文虚词专项真题训练卷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复习宝典】文言文虚词专项真题训练卷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虚词专项真题训练卷(解析版)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兰溪县灵隐寺东峰新亭记唐冯宿东阳实会稽西部之郡,兰溪实东阳西鄙之邑。岁在戊寅,天官署洪君少卿以为之宰。君之始至,用信待物,用勤集事,信,故人阜,勤,故公济,未期月而其政成。后三年夏六月,余过其邑,洪君导余以邑之胜赏,于是有东峰亭之游。背城之,半里而近,初届佛刹,刹之上方而亭在焉。松门盖空,石道如带,足倦累息,然后造夫极焉。向之池隍馆宇之多,旗亭阛阓之喧,途道往来之众,薄书鞅掌之繁,顾步之余,忽焉如失。但山风飕飕,岭云峨峨,飞轩凭虚,洞壑在下。向背殊状,昏明异色。指遥青而点黛者问之,则曰某山某岩,某林某墅。指远白而曳练者问之,则曰某洲某渚,某

2、湫某塘。高深互呈,心目相竞,飘若象外,意其幻成。余既谐其私,爰究其本。先是邑微登攀游观之所,洪君曾是挈俸钱二万,经斯营斯。因地于山,因材于林,因工于子来,因时于农隙,又何易也!崇山浚谷,佳境胜概,绵亘伏匿,一时发朗,又何能也!君在建中、兴元之间,为江南西道节度使曹王所知。时方军兴,贼寇压境,供亿仓卒,赋平人和,王实赖之。故御史大夫郑滑节度卢公群与君尝同僚,每号之曰:“精金百炼,良骥千里。”诚矣。然则是邑之理,兹亭之胜,于君之分,不为难能。夫播芳尘而鼓馀波者,非文莫可。遂揽笔为记,刊于石而附诸地志焉。注:子来:自愿来。(选自唐文粹)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且B则C然D夫2第段的对比描

3、写很有特色,请赏析。3第段画线句中的“私”指_;“本”指_。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前后呼应,撰文的缘由和撰文的目的混融一体。B本文以游踪为线索,叙写登亭揽胜的所见所感所思。C作者认为好的文章有传扬善举美名使之不朽的价值。D作者赞赏洪君时流露出洪君是大材而被小用的意思。5本文题为“兰溪县灵隐寺东峰新亭记”,但写“亭”的笔墨并不多,且意不在“亭”,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答案】1B2将山下幽深景象与山上的开阔景象相对比,山外喧闹和山里清净相对比,突出强调山里、山上的开阔与清净特征,强烈的反差,给人如入幻境、物我两和的审美感受。3 “私”指游玩。 “本”指亭的来历。4B5本文

4、写亭,对亭的外貌形制没有描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亭”的来历、建造过程和亭周围的景色,还写了洪君稳定一方、供应军需的事迹和同僚对他的极高评价,作者意在写人,赞扬洪君为政善治、举重若轻、造福一方的功绩,并希望以此来垂范后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段方框处,“君之始至,用信待物”意思是“洪君刚到的时候,就以诚信勤勉来处理事情”。句中的“始”译为“刚”,“刚”表示发生在不久以前;后一句“用信待物”表示前后两个行为、动作出现的时间相距很短,两句之间是承接关系。“刚就”是适用这一语境的关联词。那么方框处可以选用表示这一意思的词语,即可以译为“就”的词语。“且”的义项:1.

5、表递进,而且,并且;况且,再说;2.让步关系,尚且,还;3.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不合语境。“然”用于句首,一般表示转折,然而。不合语境。“夫”用于句首,发语词,引出议论;不合语境。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第段的对比描写,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出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然后分析效果。山下的景色幽深:“松门盖空,石道如带”;山上的风光开阔:“山风飕飕,岭云峨峨,飞轩凭虚,洞壑在下。向背殊状,昏明异色”;山下的景色与山上的景色相对比。山外人来人往,喧闹不已:“旗亭阛阓之喧,途道往来之众,薄书鞅掌之繁”;山上清净,只有“山风飕飕,岭云峨峨,飞轩凭虚,洞壑在下”;

6、山外喧闹和山里清净相对比。 作者通过这两处对比,突出强调山里、山上的不同:“高深互呈,心目相竞,飘若象外,意其幻成”,给人如入幻境、物我两和的审美感受。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判定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余既谐其私,爰究其本”意思是:我已经到了游玩的地方,推求亭子的来历。故“私”指游玩。“本”指亭的来历。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B.“登亭揽胜”理解错误。文中所写的景物的地点并非在“亭”中。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题干要求简析作者写“兰溪县灵隐寺东峰新亭记”,却意不在“亭”的用意。作答本题,关键在于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由“夫播芳尘而鼓馀波者,非文莫

7、可。遂揽笔为记,刊于石而附诸地志焉”可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是记载“灵隐寺东峰新亭”,而是想要传扬“洪君”善举美名使之不朽。故本文写亭,对亭的外貌形制没有描写,而是通过写“亭”的来历、建造过程,表现洪君非凡的治理才能。“又何易也”“又何能也”均是作者对“洪君”的评价;后文又有洪君稳定一方、供应军需的事迹和同僚对他的极高评价,“供亿仓卒,赋平人和,王实赖之”“故御史大夫郑滑节度卢公群与君尝同僚,每号之曰:精金百炼,良骥千里。”,赞扬洪君为政善治、举重若轻、造福一方的功绩,并希望以此来垂范后人。参考译文:东阳是会稽西部的州郡,兰溪是东阳西边之县邑。戊寅年,天官署洪少卿做县宰。洪君刚到的时候,

8、就以诚信勤勉来处理事情,有诚信,所以百姓大多信任他,因为勤勉,所以百姓都来帮助他,不满一个月,处理政事就有成绩。过后三年的夏天六月,我经过他任职的县邑,洪君带着我欣赏县邑的美景,于是就有了去东峰亭的这次游览。东峰亭背靠城墙约半里多路的地方,起初到佛刹,佛刹的上面就是东峰亭所在的地方。门前松树遮蔽了天空,门前的石路像一条飘带一样狭长而弯曲,脚走累了停下休息,然后走到了路的尽头。先前那些池隍馆宇所在的地方,集市街道热闹非常,路上人来人往,事物繁忙,顾盼左右,恍然若失。只见山上大风凛冽,山体高大陡峭,东峰亭的四檐若展翅欲飞,高踞峰顶,仿佛临空,下面还有幽深的山谷。山峰丛立,有着奇异的形态,光线忽明忽

9、暗呈现奇异的色彩。我指着远处的青山问是什么山峰,洪君回答说是某座山的某个山岩,某个树林的某个村舍。我指着远处白色的像是铺开的白绢问是什么,洪君说是某个沙洲,某个池塘。高处地处的景物相互呈现,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景物相互竞争,飘飘然如在尘世之外,以为都是幻觉。我已经到了游玩的地方,推求亭子的来历。之前洪君曾在邑中私下登上我所游览的地方,带上俸禄二万钱,修缮这个地方。根据山势选择恰当的地方,根据树林选择合适的木材,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工人,根据农闲的时间选择修缮的时机,又谈何容易啊!高崇的山岭幽深的山谷,美好的景物风光,绵延不断隐藏的景色,有朝一日被发现使之明朗,又是多大的能力啊!洪君在建中、兴元年间,

10、被江南西道节度使曹王所遇知。当时正征集财物以供军用,乱贼敌人逼近边境,匆忙急迫间按需供给,缴纳赋税平静,百姓安定,曹王实际上都是依赖洪君。前御史大夫郑滑节度卢群曾经和洪君同朝为官,经常称赞他说:“真金需经百炼而成,良马可以日行千里。”的确是这样啊!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邑的安定,这座亭的美景,对于洪君来说,不是很难的。传扬善举美名使,一定要写文章才可以。于是,写下这篇文章,刻在石碑上并且附在地方志的后面。(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兵政集训小叙周光镐今之谈兵者,必曰司马法。何至读孙、吴兵法,其无所习见于步伍行阵者,谬以李广简易、程不识烦扰为言,是将尽古人之法而刍狗之。每见介胄之士,桓桓握槊,平居矜斗

11、乐战,一旦俾之勒兵统卒,冥然且不知功守之大致。嗟夫!天地间事必有法,无文武巨细精粗一也。国家诸制大备,凡刑狱钱谷典章,靡不时广厉而饬新之。惟兵法则寥寥,二百载未见有施之训肆者。岂真以千万年承平,无所庸于武事也?亦不然矣。夫南北边鄙晏然不语兵,脱一旦有事,则蓄之不豫,求之仓卒,将安施之?余猥有事于西南夷,率所辖戍卫武弁子弟,属有司群而教之。问古之兵政书,云边鄙地无有,且不知田穰苴与孙、吴诸家为何物。即其书在矣,太史公谓“其文少闳廓深闷”,故且未暇用也。李唐以后,类多伪书,难以尽用。间阅经传子史诸家,凡有切于兵戎之事者,摘其要,汇为三卷,名曰兵政集训,出而梓之。匪徒以广荒陲之耳目,亦因以自考所事,

12、庶几不悖于古人成训与否。夫兵非易谈也,上将用之以道,中将用之以法,下者用之以幸。若不知有法,行且悖道,乃遽使之婴旗鼓,登坛坫,推毂以出,何异委爱子于庸医,以封疆为博进,必无幸矣。古今士大夫,于司马、孙、吴兵法为谈者非不多,然其善用者,不少概见。故赵之长平,马之街亭,非不知法,不知道也。古今得失鉴观,或者其在斯乎?(选自周大理明农堂集) 注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比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6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则、耶B且、矣C故、也D或、耳7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要将爱子交给庸医,否则如同作战不讲兵法一样不幸。B如果懂得兵法,且用兵合“道”,往往能获得意外成功。

13、C下等将领用兵,期望侥幸取胜,必然会导致战争的失败。D上等将领往往懂得兵法中的道,故能锐意进取开疆拓土。8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学者循其迹,悟者超于神,故未有不习而能悟者。A第段末尾B第段末尾C第段末尾D第段末尾9分析第段所用说理方法的作用。10概述作者编写兵政集训的意图。【答案】6C7C8A9将对待“刑狱钱谷典章”和兵法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凸显人们忽视兵法的现状;借一旦发生战事的假设,进一步突出日常不注重对兵法的学习和演练就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危害。10帮助开阔边疆将士的眼界;检验自己的军事行为是否合乎古人的成训;借鉴古人的得失,使当今将领指挥用兵能既知用兵之

14、法更知用兵之道。【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虚词的能力。考生应根据平时掌握虚词知识再结合本文语境作答。本题中“每见介胄之士,桓桓握槊,平居矜斗乐战”是“是将尽古人之法而刍狗之”的结果,上下句存在因果关系,应该用“故”;第二空“不知也”为判断句,“也”用在句末。“故每见介胄之士,桓桓握槊,平居矜斗乐战,一旦俾之勒兵统卒,冥然且不知功守之大致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因此常常见到将士们威风凛凛地握着兵器,在平时闲居的时候不注重训研习用兵之道,一旦让他们统兵作战,便会茫然不知所措啊”。故本题选C。7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分析。本题上文先总

15、说“夫兵非易谈也”,然后分说三类人不同的做法,“上将用之以道,中将用之以法,下者用之以幸”,这句话的意思是“上等将领往往懂得兵法中的道,故能锐意进取开疆拓土;中等将领运用兵法,也能获取胜利;下等将领用兵,期望侥幸取胜,必然会导致战争的失败”。文中画线句子“若不知有法,行且悖道,乃遽使之婴旗鼓,登坛坫,推毂以出,何异委爱子于庸医,以封疆为博进,必无幸矣”,是具体论述了下等将领的做法,并用比喻阐明了其危害。画线句子是对“下者用之以幸”的进一步阐释。故本题应选C。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先弄清本题中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全文分析,选出内容相关、联系紧密的一处。本题“学者循其迹,悟者超于神,故未有不习而能悟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的人遵循它的做法,研习它的人能领会精神,因此不曾有不经过学习就能领悟其精神实质的人”;文中第一段末尾“天地间事必有法,无文武巨细精粗一也”,强调学习兵法的重要性,与之内容上联系紧密,由以上分析可知,这段文字应该放在第一段末尾。故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