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课程性质”解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60063121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2 “课程性质”解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2 “课程性质”解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2 “课程性质”解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2 “课程性质”解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2 “课程性质”解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2 “课程性质”解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 “课程性质”解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程性质”解读 【课标原文】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

2、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内容综述】本内容主要阐述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政课的重要地位、思政课的“四性”特征。【关键词语】拔节孕穗期、关键课程、“三有”时代新人、“四性”特征。拔节孕穗期: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底塑形,只有充分汲养、科学滋养、人生才能节节壮、步步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更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对于身处成长关键时期的广大青年学子来说,在教育者给

3、予的引导和栽培之外,同样需要用心打磨好自己。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青春岁月博观约取,才能在人生旅程厚积薄发。广大青年只有将远大理想厚植于生活,在跋山涉水的征程中锤炼出顽强拼搏的意志,脚踏实地干事创业,才能以青春之力助推伟大梦想,让伟大事业在青年的接续奋斗中薪火相传。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既高度凸显了思政课在党和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和战略性,也鲜明揭示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使命。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

4、替代,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键地位和独特性质,凸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铸魂育人的责任和担当,也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其他学科课程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三有”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回应时代之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认知、领

5、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四性”特征:思政课是一门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内容详解】1. 我们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德才兼备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后继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就是国家未来的道德水平,也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文明程度。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

6、少年弱则国弱。孔子说“德之不厚,行之不远”,易经里也说“厚德载物”,都在阐明道德水平不高的人是难以为国家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这正是我们强调要加强青少年德育培养的重要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这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需要。我们要积极全面开展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治宣传教育。2.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什么关系?国家

7、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与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3.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怎么样?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而鲜明地

8、确立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与地位,对其他课程也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4.什么是自信的中国人?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一个自信的中国人,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

9、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辛勤劳动才能开创美好生活。5.怎么理解“三有”时代新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道德与法治课程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完善了培养目标、突出课程育人宗旨。全面落实培养有远大理想、有高超本领、有勇于担当民族

10、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的理念,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要求。2022版课程标准则跟紧时代步伐,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融贯于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充分展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时俱进的特性。6.怎样理解思政课程的“四性”?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政治性: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学生指明道路。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促使

11、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想性:推动学科知识向思维与行动方式转化,思想性强调思政课以培育合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为目标、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对人生具有深层指导作用,公民要实际运用这些观念来指引其全部社会实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课程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使命责任。课程基于社会发展和儿童成长的需要,在青少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

12、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增加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综合性: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融合共生格局,尽管思政课以培养马列主义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为直接目标,但它不能脱离其他课程孤立地承担这一任务,需要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融合的问题,实现同向同行,融合共生。实践性: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统率指引学生全面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基本要求是知行合一,要求学生在走出课堂之后,能够按照课堂上习得的思想观点进行适宜实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成为基于实践、通过实践、指引实践的活生生的课。【如何施教】【例题】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第1

13、框“尊重他人”的教学案例【精彩片段】“尊重他人”一个教学片断教学目标:1.知道尊重他人是一个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懂得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需要。2.尊重他人就应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待人、换位思考、欣赏他人。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4.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升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重点难点:重点: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做法,尊重从我做起。难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活动过程:一、 导入新课播放:董卿跪地采访视频老师解说:央视节目主持人董卿采访96岁高龄的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因为许渊冲先生年龄已高,董卿为了尊重,为了能让老先生听得

14、清楚而跪下来采访,听着老先生说着自己对翻译事业的执着故事,提问的时候还靠近老爷子的身边缓缓地说。短短的3分钟里,董卿一共跪地3次。第一次,是董卿在向孩子介绍老人小时候英语水平时,如跪在老人身边,带着崇拜又尊敬的眼神向老人提问。第二次,是董卿和老人谈论到老人的工作,老人刚要仰起头回答,董卿就立刻(立刻重读)单膝跪下,与老人保持平视。第三次,是谈到老人每天晚上都要读一篇莎士比亚,当时董卿带着关切又有点儿心疼的语气问老人晚上几点睡觉。无论是面对文化大家、名人还是普通人,她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得体。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学习第二单元第4课第1框尊重他人。二、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一

15、) 尊重的内涵(材料引入)宋濂借书: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她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他人(尊重他人重读)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分角色朗读。通过宋濂借书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尊重即尊

16、敬、重视。1.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P33材料,讨论完成材料后的问题。 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 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理由。2.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发言) 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合。(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3.学生阅读“程门立雪”历史故事,自由发言。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