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

上传人:胖鸥 文档编号:359799760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内容介绍:内容介绍:长三角的地理位置与范围长三角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长三角地理位置 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工业分布长三角的形成与发展长三角的形成与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六带”上海定位中心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态势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长三角的地理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世界位置长江三角洲世界位置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区域长三角地理位置长三角地理位置 长三角位于长江入海的地方,是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它是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

2、,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长三角地理位置长三角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水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著名的舟山渔场、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均在其附近海域。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大陆海岸线近1000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宁波、舟山、南京、镇江等组成的港口群,与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沟通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3.5亿、主要工农业产

3、品产量占全国半数的整个长江流域,市场极为广阔。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中,沿长江下游冲击扇形成的区域,主要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泰州、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台州等15个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的都市圈范围之内的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000万。在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两省一市”全境。2010年三月底温州、盐城、连云港、芜湖、马鞍山、合肥、铜陵七个城市正式加盟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简称16+7区域城市化率的变动趋势长长三

4、三角角工工业业分分布布长江三角洲公路图交通空间格局一翼两翅的发展格局江浙沪的内部生产力规模比较江浙沪的内部生产力规模比较次级区域工业化率的比较次级区域工业化率的比较长三角的形成与发展长三角的形成与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扼长江人东海的海口,临江靠海,并处于世界环球航线的附近.长三角大陆海岸线长近千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乍浦港、南京港、镇江港、张家港、江阴港、南通港等组成了中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港口吞吐量占的70%,其中上海港就占35%,同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

5、区以及300多个港口有着经济贸易的联系,是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同时,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流通面积180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3.5亿,粮、棉、工业产量占1/2的长江流域,具有极为广阔发达的腹地和市场。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的区位优势,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具有面向国内外两大市场的有利区位,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上海港上海港长江入海口长江入海口杭州湾杭州湾嘉兴湾嘉兴湾芦潮港北仑港北仑港东海东海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雄厚的经济实力雄厚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20多年的飞速发展,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

6、足轻重的地位,素有“金三角”之称。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六带”,上海定位中心城市,各城市依托上海己形成了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体,区内城市工业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配套齐全,资源加工能力强,人口密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均处于中国领先地位,且大多数城市具有一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其中汽车、钢铁、石化、信息等一系列产品以及提供的金融、保险、商贸、航运、电信等服务在中国都占有重要地位。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广泛的内外联系广泛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历史悠久,客商、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

7、地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贸易联系,同时还承担着国内市场大部分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的供应任务,是中国最大的商业贸易区和重要的出口创汇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日趋活跃,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扩大出口及对外经济联系和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港口众多,海陆空交通运输方便,全方位对外开放,长三角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现代化运输方式,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枢纽,南京、杭州为次级枢纽,以铁路运输和江河运输为主干道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建成的宁汉

8、光纤电缆、宁沪杭微波干线,为地区之间开展横向联合、实施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保证。发达的交通网络,使长三角成为国内外资金流、人才流、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的交汇之地,成为跨国公司和国内著名企业理想的投资场所,成为推进长三角都市圈崛起的巨大动力。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较强的城市间聚合力较强的城市间聚合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间已经形成较强的聚合力,表现在:区域内经济关系形成互补和相互依赖性需求;上海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和拉动力增大;体制创新有摆脱行政区划和自然条件限制而相互交融的倾向;城市与城市郊区,包括远郊区间正在出现新型的整合关系;区域内交通的改善和新型交通体系出现,对能

9、源供给配置、生产生活设施配套、环境治理等产生了一体化要求,产生了广泛的区域协调需求。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制度创新的领先优势制度创新的领先优势 制度决定着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起到鼓励和促进资源开发、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功效。沪、苏、浙在体制创新方面各具特色和优势,三者的互补式互动推动着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体制创新的进程。无论是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投融资体制,还是财政税收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等改革,长三角一直走在中国前列,通过追求先发效应使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大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分布

10、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分布分析通过对综合中心度分析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上海;第二层:无锡、宁波、杭州、苏州;第三层:舟山、绍兴、镇江、嘉兴、南京、湖州;第四层:扬州、常州、泰州、南通。第三层的城市中镇江、绍兴区位条件不好,舟山、湖州交通不便,但却都地处发展轴线(镇江、绍兴、湖州)或特色产业(舟山、渔业)。南京虽既是省会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一方面易延承传统观念或传统文化比较强,接受新鲜文化比较慢;另一方面产业扩散分为等级扩散和迁移扩散,南京交通虽然较好,但是离上海较远,接受上海产业转移较慢,等级扩散现象不明显,因此需加强沪宁间的道路建设或自身的跳跃式发展,使

11、其成为承接东部引领西部的重要城市。上海与南京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200 公里处,上海与杭州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140 公里处。这两个地方大致是目前的常州与嘉兴地区。它们受两个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正好处于最弱的地区,因此杭州、南京不及苏、锡那样发达,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发展上的政策与模式问题。随着上海城市辐射功能的加强,上海、南京的经济也将更多地受到上海的影响,上海应加强与它们的联系与协调。长三角的发展长三角的发展 一一核六带核六带“一核六带”以上海是核心,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内外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上海集聚

12、和组织引导能力,以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4.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5.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态势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江、浙、沪三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涉及面较广,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衡量,包括它的规模、效益、结构水平

13、以及发展潜力等。在实际评价中,则可从两个侧面运用多个指标来进行全面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及活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及活力可借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社会消费水平、经济开放程度等指标来加以描述和评价;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则可用资本投入、科技水平、人口素质等指标来反映。江、浙、沪三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及活力2001和2002年间,江、浙、沪三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3%和8%),保持两位数增长率。从产业结构来看,江、浙比较近似,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上海则第三产业比重最高,2002年已领先于第二产业3.6个百分点(上海作为直辖市,在这方面与江、浙两省不具可比性);就三次产业增长

14、速度而言,上海第二产业增幅最大,但除2001年第二产业外,近两年来三次产业各自的增长速度大多不及江、浙。2002年,三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上海作为直辖市,总量不能与江、浙两省相比。从其占GDP比重来衡量,上海与浙江不相伯仲,二者比江苏高出许多。但增长速度上海不及江、浙两省。从经济开放度来看,上海出口总额虽与江苏存在着差距,但业已超过浙江;从三者出口依存度(即出口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比较,上海又远高于江、浙。但从动态来看,近两年上海出口增长速度则低于江、浙长三角15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15个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上海市,其人口和土地面积仅

15、占长三角地区17.6%和6.3%,但各项主要指标都居首位。2002年,上海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15个城市合计的28%、54%和44%,实现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15市中均处于领先地位。第二层次为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5市,整体实力处于上游。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000元以上。第三层次包括绍兴、南通、常州、嘉兴4市,实力相对较为薄弱,各项主要指标均处于中游水平。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00022000元之间。第四层次有镇江、扬州、泰州、湖州、舟山5市,城市规模小、农业比重高、经济实力弱,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21000元之间。江、浙、沪三省市经济发展潜力在

16、资本投入方面,相同经济规模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占GDP比重)浙江最高,上海次之,江苏最低。但从投入的增幅来看,则上海最低。上海接受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绝对数量超过浙江,占总人口比重更要高于江、浙近3倍。江、浙、沪在全国均居较为领先地位,其中上海最高,排全国第二。除在科研物质条件方面落后于江苏一个名次外,均领先于江、浙。总结:总结:长三角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经长三角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经济互补关系,是这些区域分布城市成为了济互补关系,是这些区域分布城市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一个有机整体。目前长三角以发展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目前长三角以发展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济板块。再见!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