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前练习题

上传人:布鲁****店 文档编号:359792827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前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3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前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3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前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3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前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3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前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前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前练习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前练习题学校:_ 班级:_ 姓名:_ 考号:_一、单选题(25题)1.由卢扎诺夫创立的( )注重强化联想,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与无意识功能统一,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更多有效的信息。A.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B.发现法 C.探究法 D.暗示教学法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主张(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3.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 )。A.生物遗传 B.选择经验 C.实际锻炼 D.教育4.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

2、法5.下列有关学校课程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学校课程采用研制开发推广的开发模式B.学校课程的开发可以可分为新编、改变、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C.学校课程既不是以及课程也不是二级课程D.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6.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 必须具有(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7.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A.儿童中心说 B.遗传决定论 C.环境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A.行政人员 B.技术人员 C.专业人员 D.职业人员9.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外部

3、因素是( )。A.学生掌握的方法 B.学生的学习经验 C.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学习内容10.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12.下列表述中符合教科书编写要求的是( )。A.教科书的编排主要考虑教师教的方便B.教科书的编排对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可以忽略不计C.教科书的篇幅可长可短,图表可以五花八门D.教科书的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13.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4、)。A. 一种心理活动 B.种实践活动 C.一种认识活动 D.种文化活动14.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 )。A.课程计划 B.课时分配 C.课程设计 D.课程改革15.学校文化是一种( )。A.制度文化 B.物质文化 C.精神文化 D.组织文化16.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荀子 B.墨子 C.孔子 D.孟子17.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18.文化发展和教学内容的变化的关系是( )。A.文化发展在前,教学内容

5、变化在后 B.同步进行 C.二者没有直接的关系 D.教学内容变化在前,文化发展在后19.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班级 B.年段 C.学习小组 D.个体20.学校进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 B.社会实践 C.实践知识 D.学生自学21.长期在课程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B.CIPP模式 C.表现性评价模式 D.目标评价模式22.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23.我国目前班级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比较多的领导方式是( )A.集体中心 B.教师中心 C.学生中心

6、D.教学中心24.学校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A.师生的交互作用 B.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C.同伴群体的影响 D.社区的影响25.“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二、多选题(5题)26.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学生为中心 C.以教材为中心 D.以课堂为中心27.下列有关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遗传素质与人的身心发展无关B.遗传素质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C.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D.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28.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 )。A.班级

7、建设的设计者 B.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C.班级制度的执行者 D.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29.下列关于学记的教学思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提出了教学相长的主张 C.主张启发式教学 D.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30.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新特点是(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三、填空题(3题)31.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 。32.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_,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33.1905年,清政府宣布_、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步在全国各地实施。四、简答题(4题)34.王老师说:我是一名化学学科

8、的老师,只需要教授化学学科知识就行,思想品德不是我的内容,是班主任和思品老师的责任。请从教学过程规律的角度对王老师的行为作出评析。35.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36.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37.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参考答案1.D卢扎诺夫创立了暗示教学法。2.B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典型代表。3.D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教育,教育具有大规模、高效率的特点。4.B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5.A6.A教师要胜任某学科的教学工作,必须广泛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基本技能,这有别于

9、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是他胜任工作的基本要求。7.B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看不到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性的作用,就会导致遗传决定论。8.C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9.D10.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11.D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12.D13.C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14.C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15.C16.C17.B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18.A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文化发展在先,教育内容随后才发生变化。19.A20.A21.

10、D22.A教学计划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特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其中心问题就是开设哪些科目。23.C24.A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反映也就随之各异。故正确答案为A。25.B该故事说明了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26.ACD27.AB28.ABD29.ABCD30.ABCD31. 社会权利32.出发点和依据33. 废科举3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4)教师主导

11、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案例中的老师违反了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的规律。 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中。即在教 育教学中应坚持一下几点:(1)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的基础;(2)提高思想是掌握知识的内部动力;(3)坚持赫尔巴特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渗透,所以,思想品德既是班主任和思品老师的任务,也是各学科老师的任务。35.(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

12、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6.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 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 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 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

13、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 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 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 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 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儿开始。37.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包括:(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4)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